四年一台阶 八年一跨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院学生参加全国生物技术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学院参加首届全国高职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荣获团体一等奖

    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大赛获团体二等奖

    学院第六届教学能手大赛

    武陵山麓,两江之滨,人杰地灵的巴渝大地孕育了一所以“厚德 博学 强技 创新”为校训,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年轻高职院校——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通过对高职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实现了“四年一台阶、八年一跨越”的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形成了职业教育的新高地。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重庆市政府部门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和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自1936年建校以来,培养了6万余名技术和管理人才。目前,学院占地33万平方米,校舍面积24.8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68亿元,馆藏图书54.1万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4769万元,在校生7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

    优化理念促发展

    学院自向高职转型以来,不断围绕“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结合自身实际和涪陵区、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以下简称“三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强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理念,修订“十二五”发展规划,引领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院明确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三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切实提高就业率,努力办好‘三区’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树立了 “能力为本,就业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走内涵发展强校之路”的发展策略和“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三合作”办学模式。

    学院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对人才的需求,将“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定位,探索和实践“行业、企业、专业相衔接设置专业,岗位、能力、课程相衔接开发课程,政府、学校、企业相衔接建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三个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和“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工学交替为途径,理论教学与职场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任务驱动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四结合”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

    立足产业建专业

    学院紧贴地方行业产业升级转型构建专业体系,坚持“把专业办在市场需求的热点上,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的工作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行业、企业、专业相衔接设置专业,并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高适应市场、社会、地方支柱产业的能力。依托重庆市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化工、材料、能源六大支柱产业和榨菜产业、西部鞋都开办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等专业,形成了以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龙头,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为支撑,各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群,适应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学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2个,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专业4个、教改试点专业1个、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3个,中澳合作推广项目1个。在2011年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组织的重庆市高校专业竞争力测评中,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3个专业评为重庆市高职院校之冠。 

    强化师资提质量

    学院深知师资队伍是学院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关系到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学院大力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师资队伍水平提档升级,进一步提高了育人质量。

    学院坚持“内培外引”,以师德塑造、培训达标、硕博提升、教授培育、教研互动、双师锻造等形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理念、方法、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参加学历培训、教改科研、职称晋升和企业锻炼的积极性,使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双师”结构等得到了整体优化。同时,选派教师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积极参与重庆市教育部门倡导的“五说”活动,举办教学能手大赛,聘请专家到校讲学,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大赛,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有教授9人,副教授10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1人,双师型素质教师186人,国家教育部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8人,市级教学团队1个。

    过硬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打开了“绿色通道”,学院在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的基础上,引入国家职业岗位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坚持教、学、做一体化,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近3年,学院建设有市级、院级精品课程43门,市级教改项目13项,教师主(参)编专业教材116部。

    工学结合强技能

    学院按工学结合的原则,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强化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实行“双证”毕业制,保障了实训质量,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

    学院高度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紧扣专业建设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需要,制定了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于一体,符合现代职教理念,技术水平新、专业覆盖广、实训设备数量充足、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769万元,有9个校内实训基地、116个实训室,其中,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学院完善了实训管理制度,促进实践教学过程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岗位、能力、课程相衔接开发实践教学课程,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体现理论与实践、学与做的高度统一,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在最后一学年安排6个月的校外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由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评定,以提高学生顶岗实习成效,缩短学生就业见习时间。

    此外,学院坚持“以赛促训、以训促学”,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除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技能竞赛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以“赛训结合”强化学生技能培养。2012年以来,学生在参加国家和市级职业技能竞赛28项,荣获43个奖项,91人次获奖;在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说学”活动中获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2013届毕业生双证率98.3%

    产教融合重服务

    学院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围绕“三区”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教学设施和人力资源,鼓励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创造条件推动成果转化,形成了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元服务的良好态势。与重庆市涪陵区、两江新区、丰都县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成立社会服务工作协调委员会,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服务平台,修订《专技人员社会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激发教师服务社会的内在动力,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了“三区”和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院已建成生物化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4个市、区级技术服务推广中心,生化制品创新创业团队等9个区级创新创业团队。近3年,开展应用技术研究79项、技术改造17项、技术推广16项、咨询服务97项,技术服务收入达到527.55万元,获国家专利16项;开展短期培训32632人次,培训收益618万元;对口支援职业院校7所,资助经费5万元。《涪陵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研究项目荣获市、区奖励55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16项。

    示范建设谱新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