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协同发展”京津冀
■本报记者 杨桂青 整理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4月26日,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举办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教育智库论坛”,邀请北京、天津、河北的教育专家,就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构想、天津教育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问题,通过会议发言等形式建言献策。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丽萍出席会议并作主题讲话,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教育智库联盟单位、有关高校领导和学者等出席论坛。
教育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起什么作用
三地教育为什么要协同发展、有何新内涵、对三地协同发展有何意义?与会专家从提升综合国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桑锦龙: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对于打造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国家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也对京津冀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实现跨越式、非常规发展的难得机遇。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系统工程,它既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轨迹,也有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其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工作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其二,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必须有利于京津冀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必须在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更好地实现人口、资源、产业、公共服务、环境等的协调发展。其三,贯彻落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战略部署,更好地研究和设计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动力和运行机制。其四,密切把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把教育开放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教育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李仁和:在三地协同发展中,教育的作用是适应、支撑和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人口的迁移,因此京津冀一体化对教育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要跟上人口迁移步伐。第二是积极发展和办好中、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优质劳动者、熟练技工和各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支撑。第三是京津冀地区集中了大批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端人才培养和科研处在前沿的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这些高校的作用,打造产学研创新平台,提高区域内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辐射能力,以及技术与决策咨询的服务能力。
李剑萍: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对天津教育产生新影响、提出新要求。首先是学龄人口方面。其次是承接载体方面。由于北京的溢出效应,部分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的功能疏解,寻求效益最大化和新的战略空间,必将在天津寻找承接载体。再其次是专业人才需求方面。由于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既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和结构上,要求进一步提高天津高校的专业群和经济的产业链之间的匹配度。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有何特点
京津冀教育资源格局如何,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协同发展有何特点?与会专家进行了调研与思考。
张力:我们对京津冀教育资源格局有这样的研判:从分省市年度统计公报来看,2013年京津冀常住人口规模均有增长,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显然河北高于京津,人口红利的利用潜力应更大,导致对教育的刚性需求更高。再看居民分担教育成本的潜力。现在三地居民恩格尔系数虽然降到30%左右,差距不大,但也将影响三地居民分担教育成本的能力。
2012年每10万人口中的各级学校在校生数显示,北京形成高等教育资源的高地,天津也在紧跟,河北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不到京津两地的一半。在中小学阶段,与高等教育拥有各地生源不同,即使加上外来流动人口就学,北京显然处于学龄人口低谷,天津类似,河北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京津冀三地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河北基础显得较弱,京津两地基本上呈现各有所长、柔性竞争的态势。
李剑萍: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三地之间的教育如何协同发展,二是三地教育如何积极能动地服务于经济带和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协同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较而言的,也是教育协同发展与经济协同发展相比较而言的。
一是政策效应与市场效应并存。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带和城市群的发育发展,起初主要是由于市场的资源配置、产业链的延伸、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等驱动的,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政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其后几经变化。这次国家将出台专门的政策、规划加以指导,政策效应的影响将非常大,京津冀协同发展除了三地之外,其实还有中央对于三地的定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因此,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既要发挥好政府调控、政策引导的作用,又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教育规律,宁可稳一些,也要实一些、好一些。
二是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并存。长期以来,北京对于津冀、京津对于河北,在人力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虹吸效应。此次,北京市提出“更加注重功能的疏解和辐射,更加注重为兄弟省市服务”;河北的主题词是“服务”和“崛起”;天津的主题词是“承接”和“服务”。长远来看,北京的功能、产业和人口疏解将成定势,将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一方面,为了更加顺利地实现功能、产业、人口、机构的疏解,必须消除相应的政策壁垒,在就业、就学、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政策壁垒的拆除,在一定时期内虹吸效应特别是人才的虹吸效应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大。
三是产业同构性与教育互补性并存。三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北京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但在第二产业中,特别是电子信息、医药、汽车、化工、冶金、石油等产业集群,三地的同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三地的互补性却比较强。北京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高地”、“首善之区”,毛入学率已经进入普及阶段,随着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拓展、北京部分产业的疏解,高校的孵化器、科技园、研究院等需要寻找新的物理空间;天津的普通高校数量不多,但承接对接转移的教育基础、资源基础条件比较好;河北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多、毛入学率低,由此,适宜承接北京的大学城建设,天津则应以承接北京高校的科研功能、产学研机构转移为主。
京津冀教育如何进行协同发展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如何开展?专家认为,要对三地的教育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考虑各自特质,在此基础上规划协同发展。
史静寰:历史上有些跨越行政区域的大区域的发展并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么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具有很强执行力的执行主体。京津冀要超越自身行政区域的局限,从更高位的发展目标、顶层设计上去谋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京津冀不仅是利益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要在价值观层面,克服短期的功利思考,追求共同发展的长远利益,探索京津冀教育合作的战略契合点。
基础教育更多地靠地方政府推动,借助于行政部门的协调和市场因素的流动。如河北省流动到北京、天津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应纳入三地共管、协调解决,甚至在高考这样的问题上,三地今后也应推出一些联合政策。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三地应大力发展劳动力的在职教育,这对三地经济发展将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三地应积极探索,借助信息化时代的在线教育,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加强学分认可、资格认证等制度的建设。
张力:从教育服务分类角度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前景大致如下: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框架下,当师资、信息、管理等资源的质量逐渐提升,应抓紧形成分享机制。
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关键是找到各方利益汇合点,可以通过政府创设有利于政策条件、学校分类寻求协作伙伴、吸引行业企业各方力量参与等多种方式,从易到难,渐进式推展。一是职业教育。可以探索跨地区、同行业集团化办学模式,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打破地区界限,在不同地区产业互补链环上,对有些相同或共性程度大的专业,形成区域内模块教学方式开发以及实习实训环节贯通的培养方式。二是高等教育。要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重视和加强项目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环节衔接,在形成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上增进协商,寻求三地高技术、低能耗、低污染、收益稳定的产业增长点或生产链。三是终身学习。可针对普通高校、高职、成人高校的学分认可转换制度先试先行,最终形成京津冀学分认可转换制度框架,为三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特别是从业人员创设终身学习发展的有利条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