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协同发展”京津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非公共教育服务主体应是部分非营利性机构和多数营利性机构,要摸清三地教育培训态势的底数,整治、理顺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注意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学习者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学习行为,三地可以联手形成教育培训行业监管的基本标准和有效方式,促进此类教育服务的制度规则公平。

    宋思洁: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体制问题。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超越京津冀三方利益的强有力的协调领导小组,会同三地人民政府统筹协调解决教育协同发展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其次是政策问题。既需要京津冀政策的一体化,又需要从中央和三地分别出台一系列新的支持政策,并形成一整套监督保障机制。再其次是政府落实问题。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关键靠三地政府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案不折不扣地执行。

    地方教育如何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各地教育近期有何作为?与会专家认为,各地应积极对接区域城镇化发展规划,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协同发展机制建设等。

    李剑萍:天津教育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目前可以概括为两区、两园、两联、一规划。

    所谓“两区”,即研究发挥滨海新区和武清区教育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先行先试作用。东边的滨海新区主要承接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等,西边的武清将成为“通武廊板块”的一部分,通州、武清、廊坊三地正在研讨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区,这对武清区的教育将会产生新影响、提出新要求。所谓“两园”,即优化提升海河教育园和健康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承接承载聚集教育、医疗资源转移和产学研合作的高端功能园区,打造新的业态形式,成为有示范性的“教育谷”和“健康谷”。所谓“两联”,即加强区域高校联合研究、协同创新,推进区域教育联盟。可在水资源、大气治理、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率先加强区域高校联合研究、协同创新。所谓“一规划”,即启动天津市十三五教育规划的研制工作,在十三五教育规划的总格局中谋划天津教育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定位。

    宋思洁:分析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河北地区明显处于“低谷地带”。首先河北省要借助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优势,出台更加宽松的支持政策;其次采取将京津一部分优质高等学校通过“外迁”“建校区”或“合并”等措施向河北转移,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和良性互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