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潭好水养大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指导学生考取CCIE认证

    重点实验室全家福

    CCF Yocsef走进乐山师院

    英国Sussex大学计算机系主任John Carroll教授讲学

    北京大学俞士汶教授讲学

    近年来,乐山师范学院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实验室成为全校师生津津乐道的热议话题。至于原因,得从一组数据说起:

    近5年来,实验室人员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立项5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国家高技术计划“863”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立项项目3项,市厅级立项项目20余项,实验室部分骨干成员成功申报省教育厅“人工智能及信息安全”创新团队……

    这样的成果出在“985”、“211”高校,并不稀奇。但如果放在一所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地方师范院校,就不由得人们大为惊诧,并在心底画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池子缘何能养出这样的大鱼?

    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这个池子虽小,却是一潭好水,水深、不浑,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一潭好水

    2000年,乐山师院学院计科系才宣告成立,至今仅14年时间。从最初的火爆,到之后的低谷,他们创业之路也曾经历不少坎坷。

    困境中最能积聚向上的能量。2008年,计科系在Attract工作室的基础上建立了语言信息处理实验室,2009年更名为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实验室。这是乐山师范学院首批建设的四个校级重点实验室之一。

    学校领导对实验室建设高度重视,推动硬件设备不断完善。将弘毅楼80多平方米的会议室进行扩建,使实验室总面积达150多平方米;先后投入100多万元,购买网络安全专用仪器设备。

    养鱼,水要宽,但更要深,不能有杂质。对专注事业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给他们多少钱、多少权,而是为他们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

    2005年,青年教师金澎到北京大学读博士。金澎是脱产读博,跟乐山师院已没有人事聘用关系。照理说,从北大博士毕业后,他完全可以而且能够在中心城市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是什么让金澎再次回到乐山师院?他自己回答说:“到北京读书的第一年中秋节,张元勤副校长亲自给我打电话嘘寒问暖,春节给我寄贺卡;每次回乐山探亲,计科系主任刘毅都会去成都接我。这样一份浓浓的情感,让我怎么舍得不回来?”

    如今,37岁的金澎已是计科院的院长,他将这种“感情留人”的传统继续发扬光大。青年教师孙锐2013年考上武汉大学博士,脱产学习;爱人是临时工,收入不高;孩子5岁了,花销很大。金澎个人出钱,帮孙锐解决往返的机票。工作上,他们已没有任何关系;学术上,两人依然互帮互助、切磋交流。金澎说:“我们的理念就是放钱放权、尊重人才,因为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嘛。”

    正是这份浓浓的人情味让实验室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2010年,张宜浩脱产到重庆大学读博士。毕业时,导师已帮他在重庆找了工作,但他依然选择回到乐山师院。

    良好的环境凝聚了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进一步优化着环境。一批批考出去又奔回来的博士们,不仅开阔了自身的视野,也为实验室的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学术交流平台,让团队展现出勤奋上进的良好精神风貌。

    计科院还在实验室建立党支部,并于2013年荣获乐山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计科院党总支书记周培明说:“我们先后建立了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实验室内部学术交流等制度,切实保障了党支部各项工作有效运行,在实验室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充分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群大鱼

    实验室建立之初,仅有5位老师,没有博士。如今,共有研究人员2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13人,获得博士学位的老师6人,获得硕士学位的老师18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70后、80后的青年教师。

    这里,有着和谐单纯的学习环境,有着安静舒心的科研平台,老师们如鱼得水。孙锐说:“在加入实验室之前,科研都是单干,遇到难题非常苦恼。在实验室里,可以和其他老师交流探讨,对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很有帮助。”

    实验室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得益于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更得益于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但奇怪的是,实验室从不对老师们打考勤。金澎解释说:“在这种氛围中,大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都是加班加点地查资料、做实验,即使假期也都坚守在实验室里,根本不用催。还没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博士都憋足了一股劲,我们反而要劝他放松一下,不要绷得太紧。”

    2004年,杨进开始涉足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如饥似渴地收集、了解这个领域的最新动态。他回忆说:“那段时期,我不仅兼顾教学工作,还要学习一门交叉领域的学科,这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科研很有趣,有一种精神上的回报!”

    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时间远远不够,他把自己家里的书房也变成了实验室。他的书房里有4台计算机,旁边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放满了大量专业书籍。为了充实理论知识,他常常回到自己的母校——四川大学的电子阅览室查阅、下载,和导师、朋友们探讨。2010年,杨进博士的“基于免疫原理的网络危险度评估系统”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立项。

    同一年,由金澎负责的科研项目“结合分布相似的汉语构词特征的词义相似度计算”也获准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立项。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难度极大,很多普通本科院校连1项都没有。乐山师院计科院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实验室的神奇之处在于——在2010年便一举拿到两项,此后数年更是年年都有“进账”。

    更令人惊讶的是,实验室里取得成果的老师还有很多。除杨进和金澎外,刘才铭博士的“基于免疫的物联网安全评估模型”和黄果博士的“分数阶偏微分方程在图像去噪中的应用研究”也都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老师们还开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汽车GPS定位系统”、峨眉山“农产品追溯系统”等实用系统10余项。近5年来,实验室人员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9篇,EI检索60余篇,授权专利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

     一种精神

    2009年9月,金澎开始着手第一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这一年春节,他只拿出3天时间陪伴家人,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和他一起工作,我能感受到他对科研工作的高度热情,也时常被他的那股韧劲儿所感染。”计科院教师杨霞这样说道。

    只要有一点儿的空暇,金澎就会不由自主地思考科研问题。一次,乐山师院校报记者张玉在路上碰巧遇到金澎,和他谈采访的事情。令张玉惊讶的是,金澎恍如在梦中,没有搭理她。“苏醒”过后,金澎赶紧道歉、解释。原来,金澎当时正在思考一个困扰了他半年之久的将“概率图模型”用于词义消歧的问题。

    金澎和他的同事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执着的精神。这里所谓的执着精神并不是一句宏大的口号或一种做作的姿态,而是从一个个细节处,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科研事业的如痴似迷,对学生培养的精益求精,以及对服务社会的全力以赴。

    建立之初,实验室就实行学生助研制度,每年招聘学生协助老师做科研。目前,实验室共有助研学生30多名,配备学生专用实验室四间,每位助研同学都有一张独立半封闭的电脑桌。助研制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谨认真的杨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助研学生杨鸿说:“杨老师做科研总是非常严谨认真,在实验室里他能不知不觉待上好半天,我们也受了他的感染,喜欢待在实验室了。”

    今年大四的涂志梁,已是北京一家上市公司(浩丰创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网络工程师,成功主持了三项大型网络安全工程项目。一位在校本科生是如何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原来,涂志梁大一时就被选拔进入实验室做助研工作。涂志梁在实践中成长,戒掉了对电脑游戏的迷恋,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了他的追梦之路。

    老师们的学术激情,点亮了学生们的科研梦想。6月2日,第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北京举行,乐山师院计科院2012级学生梁博获得了C/C++组全国一等奖,学生胡倩和梁苏还分获Java组和C/C++组三等奖。

    科研工作者的另一神圣职责是做好与产业相结合的文章,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前,乐山市正规划打造“西部物联网示范城市”。实验室在物联网安全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优势,已与多家高新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层次合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