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4000公里的“亲情滴灌”
■新华社记者 陈新洲 周 宁 李德欣 曹志恒
“10年前,第一次见我对口资助的南疆女童玛依拉,不懂一句汉语。递上从北京带来的文具,她怯怯缩回了手……今年,参加她的初中毕业礼,她扑向我怀抱。临别,给我戴上象征爱与感激的维吾尔族四方帽,走远,又跑回,止不住的泪水……”
这是美疆助学基金会(简称“美疆”)汉族志愿资助家庭代表张中秋《援疆札记》中的节选。10年来,上千个汉族家庭在“美疆”的组织下,“滴灌式”对口资助南疆各地维吾尔族贫困儿童接受“双语”教育,使相距遥远的双方家庭结下了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谊,润物细无声地促进了民族团结。
“小手牵大手,维汉一家亲”
“美疆”是北京市教委主管的非公募地方性基金会,旨在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儿童提供可持续学业资助。2004年以来,“美疆”建立“资助志愿家庭与南疆受助儿童”资料库,内地一个汉族家庭从中选择一名或多名维吾尔族贫困儿童,每学年定向对口资助1500元学习生活费。喀什、和田、克孜勒苏等地教育部门分别在当地小学成立“美疆班”,集中“美疆”受助儿童接受“双语”寄宿制教育。
成为“美疆”的资助人可没那么容易。美疆助学基金会理事长王小梅细数着申请条件:不仅要经济捐助,更要在思想上帮扶、从情感上呵护孩子,承诺“持续资助学生至义务教育完成”、“与学生及家长定期书信、电话沟通”、“6年内自费到南疆家访一次或邀请对方到身边团聚”……
北京资助人李小叶工作之余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和远在克孜勒苏的“女儿”电话交心:“从注意卫生,到教她学习方法、真诚做人,无话不谈。感觉她的汉语进步神速,我别提有多高兴!”
随着资助规模的扩大,“美疆”的资助范围由维吾尔族扩至柯尔克孜族等多民族贫困生。10年来,累计资助学生55537人,为1765个少数民族儿童找到对口资助家庭。很多受助生毕业后纷纷转为资助者,自愿回南疆任教,交出自己感恩孝亲的答卷。
“亲情滴灌”与“精准扶贫”
在“美疆班”所在乡镇,提及“美疆”项目,无人不晓。这个名头不大、捐赠金额不大、助学规模有限的民间慈善团体,缘何被当地群众广泛认可、成为政府援疆工作的有益补充?
“关键在坚持‘滴灌式亲情慈善’和‘对口精准扶贫’,让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一位负责同志说,社会由每个家庭细胞组成,“美疆”专注于细胞培养,用“一对一”家庭式资助,让受助儿童双方父母切身感受到孩子的点滴变化,悄然生成两个家庭甚至两个民族之间的真情实感。
当资助人从遥远的内地纷纷飞赴南疆和“儿女们”团聚相拥时,当维吾尔族群众抱着装满鸡蛋和五彩瓜果的篮子热泪相送家访的汉族资助者时,当受助生家长徒步几十里进城给孩子的“汉族爸妈”寄感谢信时,“那一刻,你会发现,4000公里的距离,隔不断维汉情缘!”“美疆”志愿者、南疆干部艾斯卡尔这样感慨。
暴恐无法阻挡“美疆”之爱
毕业典礼、陪同家访、善款监管、活动组织……每年“美疆”这些“必修课”需数次往返于北京和南疆之间,总里程能绕地球一圈多,这让年近七旬的王小梅有些吃不消,“我曾想放弃,但孩子们需要一份帮他们走出贫穷的真情,他们的笑脸是我坚持的最大动力!”
时而发生的暴恐事件让“美疆”志愿者的家人不免有些担心,更让“美疆班”维吾尔族家长愤怒至极。“越在此刻,我们越要和受助儿童在一起。”美疆助学基金会秘书长史兆苓坚定地说,“暴恐活动再猖獗,也阻挡不了我们的爱,维汉两方家庭只会比以往贴得更紧!”
如今,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纷纷加入到“美疆”项目中来,这让“美疆”志愿者、篮球巨星姚明感到欣慰:“我愿意和他们一道放大‘美疆效应’,推动助学援疆,让更多维吾尔族小朋友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和学习的快乐。”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28日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