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为了回来更强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现代社会,贵族精神不再是对少数精英的要求,而是对所有公民的要求。可以说,没有贵族时代的贵族精神,就是现代公民精神。

    宏力学校建校之初,就提出了“做中国的伊顿公学”的目标。因此,我考察伊顿公学多次。谦逊、礼貌、讲究仪表、文质彬彬,是伊顿学生外在的气质,他们还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从校服等方面借鉴伊顿,只是起点,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宏力学校这些年,做了很多努力,效果很好。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我现在也做父亲了。关于家庭教育,老话说“养儿才知父母恩”。那是因为,养儿才知父母难。

    家庭是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老师。父母对我们兄妹及我们的孩子的教育,从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现在还是进行时。

    父母不许我们兄妹之间不团结,闹矛盾。如果发现,不管原因,不分对错,一律受罚。

    父母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家中帮做家务的阿姨,公司各部门、各岗位的员工。在他们面前,不能颐指气使,高高在上。

    父母要求我们,真诚待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亲朋、邻里、乡亲。

    在碧桂园,父母把钱存在老师那,个人的合理需求,向老师申请,每一笔都得说明理由,都得记录备查。

    在新加坡,我们人多,父母专门请了专职监护人,我们的开销都有明确规定。

    在英国,上大学,成年了,开销分类。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各有不同支付办法;一些非固定花费,一事一申请。超了,自己补窟窿。从不允许我们大手大脚,乱花钱。

    成年后,父亲跟我们开玩笑。“你们大了,找对象,其他的我不管,就一条,另一半必须是黑头发、黄皮肤、中国人。”他是在开玩笑,但这玩笑开的可是件严肃的事。

    我们的孩子出生了。父亲说,“你们年轻,忙,要享受生活。孩子,就交给我和你妈。我们有经验,你们不用操心,也不许操心。”仍然是玩笑的口吻。但,我们能听出深意。

    如果,让我在妈妈前面,加一个定语,我选择“亲爱的”。如果,让我在父亲的前面,加一个定语,我选择“敬爱的”。

    另一个问题,我思考一段时间了,还在思考着。其实,这不仅是我个人、宏力集团的事,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事情。

    这样说,并没夸大,也不矫情。

    社会上、媒体上,多称我们“富二代”。我不喜欢这称呼,总感到带有某种蔑视,贴了太多标签,甚至有点妖魔化。

    但这个群体客观存在,表达的需要,总得有个称谓。不得已的话,我接受“企二代”。

    中国社科院有过调查,在未来5到10年中,将有300多万民企迎来接班换代的高峰。80后出生的“企二代”,即将成为70%中国民企的掌舵人,掌握超过一半的中国民间资本。

    有一个说法流传很广,声音是一个退休官员发出的,说是有一个困扰民企的“双9现象”。中国90%家族企业创始人希望子女接班,95%企业家子女不愿接班。

    数据准确如否,不得而知。据我观察,现象是有的。

    有的希望随性一点,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反正前辈的财富,足以让他们今生无忧。

    有的因为爱好、兴趣,选择在艺术、文化等领域打拼,对经商不感兴趣。

    还有的,虽涉足商海,但不愿接棒,想在新的领域,重新起步,做创业者。

    其实,这种困境,并非中国民企所独有。发达国家也存在这种问题。只不过,他们市场经济成熟,股市成熟,职业经理人制度成熟,面对困局,可以通过上市、出让股权等方式,实现家族企业社会化,职业经理人掌管企业,持股人分享红利来化解。腾挪空间较大。

    国内,市场不成熟,股市猫腻多,职业经理人制度不健全,加之诚信缺失,民企传承可回旋的余地太小。

    父亲从小就要求我们,“小我”服从“大我”。英国教育倡导贵族精神,要求要有担当,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的成长设计的路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管东方、西方,不论过去、现在,主流文化都会重视一个人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我的出身,我受的教育,我个人的秉性,决定了,我别无选择。

    所以,剑桥城市规划专业硕士论文,我的选题就是,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三四线城市规划问题研究。我不希望中国的城市,一个个继续成长为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的丛林。我想赋予它们灵魂、温度。我知道,我的未来需要什么。

    我喜欢丘吉尔,他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话,魅力无穷。《丘吉尔传》我百读不厌。

    他回忆临危受命、主持国政那天心情的文字,我记忆犹新。他说:

    “在这场政治危机的最后的多事之秋,我在大约3点钟上床时,强烈地感到自己如释重负。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人,我以往的全部生活,不过是为了这个时刻,为了承担这种考验而进行的准备罢了。我深信自己不会失败。因此,虽然我迫切地盼望天明,但我却睡得很熟,而且不必在梦中去追求安慰,因为现实比梦想更加美妙。”

    我从小喜爱绘画,因对艺术的爱好,与我的妻子结缘。闲暇的时候,我们喜欢参观博物馆、画展。面对一幅画,可以坐上一个下午,直到闭馆。

    我钟爱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他的自画像,早期明朗、刚毅、自信,晚年冷峻、沧桑、敏锐,每一幅都让我倾倒。

    但这只能是爱好。

    我在伦敦创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不想离我的专业太远。但为了企业的需要,我没有犹豫地回来了。我把它作为瞭望世界的一个窗口。我将继续抽出一些时间经营它,让它成为宏力企业成长的另一种推力。

    毕业时,也有很好的公司,向我发出了邀约,工作体面、轻松,待遇不菲。英国良好的环境,未来移民的诱惑,这些,没有阻挡住我的脚步。长年漂泊在外的人,会更深刻地感悟到祖国的含义。

    家庭,家乡,家国。我要把根扎在有家的地方。

    20年来,我曾无数次回国,但这次不一样。

    8月12日晚上,我回家的第一句话是“爸,妈,我回来了。”

    我用的是乡音。

    16日上午的欢迎仪式上,我说“6岁出去求学,整整20年了。我,真的想家了,想大家了。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这声音发自肺腑。

    欢迎仪式上,我演讲完毕,走下讲台,回到座位。父亲站立起来,张开双臂,我们相拥在一起。父亲眼圈红了,我感觉心酸。

    这是另一种仪式。是该分担一些父亲肩上的重担了。这是我的本分,也是我的使命。

    这几天,我吃妈妈做的手擀面、爸爸做的肉盒。怎么都吃不够。

    回家、吃饭,是生活中最朴素的质地。

    人生无数况味,没有一种比得上回家的感觉。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脚步很快,为了得到的更多,也将失去更多。我会始终保持朴实的情怀,不让浮华模糊我的双眼。

    走出去,是为了回来更强大。

    自从一百多年前,容闳带领120名留美幼童跨出国门,中国学子探寻世界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止。

    这是一个需要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海归的时代。整理访谈录的这几天,得空我会再看看纪录片《海归中国》。它的片头语,每次都让我震撼。借用在这里,以示纪念吧——

    当年为了梦想闯荡彼岸

    如今为了梦想回归故土

    启蒙 开拓 颠覆陈旧的维度

    改革 创造 激荡希望的版图

    何必感慨来路

    无悔踏上归途

    梦是海的源头

    爱是海的归宿

    每一个海归的梦

    都在影响中国

    (王志甫 戈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