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领高中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我打开一扇新的成长之门CFP供图

    编者按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大力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近几年来,本版曾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两次大讨论。

    如今,《实施意见》的发布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备感欣慰,深受鼓舞。我们约请部分专家、局长和校长专题探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两次讨论作“结”,为即将引发的深远教育变革加油。

    只有突破考试招生这个瓶颈,我们才有可能科学探究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终极意义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解放中学教育

    ■刘彭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教育领域密集出台综合改革举措,得到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新一轮教育改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更加注重方方面面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可持续性,以现实国情为基点,既延续好的历史传统,又给未来预留足够的空间。这些新特点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紧紧围绕“教书育人”这个根本问题来谋划改革发展。

    评价体系一直是教学的“指挥棒”。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有深水区和硬骨头,这就是考试招生制度。考试招生制度不改革,教师和学生头上的“紧箍咒”就去不掉。在所有考试中,高考又是重中之重。高考制度不改革,中学尤其是高中的改革就不可能从容,更谈不上自由。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实施意见》。目标已经确定,坚冰开始打破。考试招生这个“险滩”一过,教育领域海阔天空。

    在教育综合改革中,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是具有标志性的深化改革,是具有重要牵引作用的改革,是“四两拨千斤”的改革。只有突破考试招生这个瓶颈,我们才有可能科学探究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终极意义。

    只有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才能让中学自成体系、自为目的。近百年前,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老校长林砺儒先生就曾批驳过“中学教育不过是通往大学的一道桥梁”的谬见,提出“中等教育其自身就是目的”。他认为,“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式的教育”。“要全人格的陶冶得到圆满,那么将来个性的分化才算是自然的。若有人问我中学毕业生做什么,我就说也不为士,也不为农,也不为工,也不为商,是为人:也可为士,也可为农,也可为工,也可为商”。林先生对中学的定位是准确的,对中学意义的理解是科学的。中学教育就是培养合格成人的教育,就是培养能履行权利和义务的合格公民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成为各类人才打好基础的教育。由此看来,中学的意义何其重要、何其神圣!但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状况,遮蔽了中学教育的神圣性。“中学教育不过是通往大学的一道桥梁”,让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大大地矮化了。深化考试招生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对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来说,可谓拨云见日,可谓正本清源。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必将迎来一场大解放,必将进入一片新天地。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助于中国梦在中学特别是高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感召和激励了全体中华儿女。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国家、民族、个人打成一片,就是中国梦的家国情怀。让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三个“共同享有”,是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激发这种原动力、培养这种原动力、壮大这种原动力,是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应该承认,原有的单一模式的考试招生制度,是不利于这三个“共同享有”的。应试教育,只给善于应试的学生提供机会;单一的考试招生模式,只给某一类型的学生提供机会。只有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我们才能将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才能进入陶行知先生追求的“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境界,才能保证各种人才都能脱颖而出、显山露水,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适其性、各遂其生。“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中国梦在中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指示,《实施意见》的颁布,让我们明确了方向,增添了力量,坚定了信心。

    教育改革既有“过河”的问题,也有“搭桥”的任务。落实《实施意见》,就是在为教育改革的“过河”搭建“立交桥”。有了这座“立交桥”,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形成百舸争流、千岩竞秀的生动局面,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明天,到达理想的彼岸。(作者系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如果不能全面落实和理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就会对高中教育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高中教育将发生重大转变

    ■王殿军

    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实施意见》,这一酝酿已久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将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对高中教育产生直接影响,高中教育将会发生一些重大转变:

    高中教育将从仅仅关心一次终结性考试的成绩转变为要关注学业水平考试、外语考试高考,同时也要关注各项选修课成绩,因为这些成绩将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有所体现;对于学生的评价将从仅仅依赖于高考成绩转变为重点关注高考成绩,同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学生的学习将从过去的统一化、单一化转变为个性化、有选择;学校组织教学将由固定班级的统一授课方式转变为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实行选课制、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取消文理科之后,过去对数学的不同要求转变为统一要求,修订课表和教材的任务将会十分艰巨;高考将逐步实现由分省命题转变为全国统一命题,而且命题也将实现由重知识到重基础性、综合性和重能力的转变。

    多元评价、分类考试总体上对于高中教育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不能全面落实和理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就会对高中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根据《实施意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为此,一是要建立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使综合素质评价有参考价值;二是高校要敢用和会用中学所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如果综合素质评价不能被充分地参考,那么这一评价将会形同虚设,将导致更加严重的应试倾向,对于高中教育无疑是一种冲击。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过程性的评价,那么在最后一年里,学生可以选学更具挑战性的内容,例如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学生也可以选择从事一些探究性、研究型的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因为这些学习的成绩和综合表现都将在综合素质评价里得到充分体现。

    在新的改革方案里,文理不分科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中学阶段不要偏科,奠定全面的知识基础,实现文理皆通,学科发展均衡。这次改革去掉了许多加分项和保送政策,是为了避免那些功利意义下的特长培养和弄虚作假。对于那些真正在某些方面有兴趣、有潜力、有特长的学生,我们还是应该鼓励他们发展特长。而这些学生在特长方面的表现,也要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予以客观记录和明确呈现。

    这次招生考试改革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高中教育,但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高校应该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认真研究如何综合评价和选拔学生,充分利用高校的自主权。只有高校在招生中真正实现了“两依据,一参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才能在基础教育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该有一个更加长远的明确目标,这样才能让大家理解改革的阶段性和过程性,把握好改革的趋势和方向。这有助于此次改革方案的整体落实,有助于发挥此次改革对于高中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实施意见》给当下的高中教育发展和道路选择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高中教育将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孙先亮

    《实施意见》的颁布,向教育释放了许多重要的信号,给当下的高中教育发展和道路选择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其中,关于高校自主招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自主选择、素质教育等方面内容,对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支持。建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高中教育,决定了现代教育的方向和质量。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科学的研究都表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及优势智能差异,并且给每种个性发展提供支持。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给每个学生以符合其特质的教育,但是,教育者必须使正确认识的“材”和正确的“教”达到真正融合与高度统一。因此,所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要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善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更要选择适合学生个性特质的科学方式和方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