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由于教学工作繁忙和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等原因,许多教师无法自主开发资源,反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资源更是严重缺乏。

    ■邢西深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中缅边界中段,是佤族聚居区和佤文化的发祥荟萃之地。近年来,沧源县教育信息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全县通过实施“农远工程”、“薄改项目”、“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加大了对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力度。目前,全县中小学共有21间计算机教室、56间多媒体教室,112间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23个教学点配备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46所学校接通互联网。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为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创造了必要的硬件条件。

    县教育局收集整理有关数字资源和资源库,并将国家通过卫星免费发放的资源定期下载,发送给项目学校教师使用。广大教师也通过网上下载、个人制作、对现有资源的二次开发等方式,收集整理信息化资源,用于教研和日常教学。

    现在,全县所有学校都配备了电脑,部分学校还联通了互联网。信息化设备在用于教学之余,还用于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初步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

    困难与问题

    1.基础设施数量严重不足

    沧源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较少,大规模投入教育信息化还存在很大困难。纵观全县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问题表现在计算机数量缺乏,特别是学生用计算机严重缺乏。全县108所学校中,只有21间计算机教室,91所小学仅有7所学校建有计算机教室。

    2.信息化资源缺乏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全县108所学校中,仅有7所学校建设有数字资源库,其他学校则依靠沧源教育信息网上的资源以及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由于教学工作繁忙和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等原因,教师无法自主开发资源,反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资源更是严重缺乏。

    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

    近年来,全县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由于经费等多方面原因,还无法做到教师的全员培训和信息技术全方位培训。全县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少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教学之余还要照顾住宿学生的生活,广大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信息技术。从而造成全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

    4.县域内发展差距较大

    由于客观原因,全县城乡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县城学校配备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和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较强。而村小和教学点的信息化设施都是国家实施农远工程、薄弱校改造等项目配备的,有些设备已经落后,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无法开展多媒体教学,更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

    5.信息化人才缺乏

    全县108所学校,仅有27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近90%的学校没有信息技术教师。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教学任务繁重,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有很大困难。

    信息化发展策略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沧源县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特殊性,除了改善信息化基础环境,做好教师培训,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等工作外,沧源县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工作。

    1.开展对口帮扶,提高教学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沧源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难点在教学点,教学点地处偏远,经费投入少,基础设施差,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全县23个教学点,仅有教师68名。可在全县选择信息技术能力强的优秀教师,与这68名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通过现场指导、网络远程互助等方式,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并建立帮扶考核机制,将帮扶效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指标,最终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2.重点关注教学质量,开发特色教育信息化资源

    沧源县作为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人民对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很高的期盼。

    目前,沧源县的信息化资源大多数是国家免费提供的资源,这些资源与当地的佤族文化和民族特色有较大差距。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可利用社会资源,或者组织当地教师,开发一些具有当地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资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息化资源的效益。 

    3.实施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缩小县域内教育信息化差距

    实施好教育部组织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由国家为教学点配备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教学点应用优秀数字资源开展教学,能够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基本满足边远山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也有助于缩小县域内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差距。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