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俩月,你的心入学了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考改革为流动人口子女升学带来利好消息。    CFP供图

    2014级大学新生开始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已经两个多月了。但是好多学生对于大学生活还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绪。甚至不少人由于不适应产生了抑郁情绪。大学是知识的圣殿,却非梦想的乐园。这里机会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能否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是大学新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马志国

    所谓适应,是一个源于生物学的概念,被心理学引用过来,说的是有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一种适应。适应是一种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有机体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与环境保持平衡。如果有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来重建平衡。这种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适应。这就告诉我们,生活就是适应,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面对每一个人生的转折,面对每一种新的生活,都会有一个适应期,来实现人与环境新的平衡。大学新生面临一个新生活的心理适应期,多多少少出现适应性问题是不足为奇的。

    新生面临哪些不适应

    一是环境的不适应。大学新生大多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离开亲人。来到大学校园,他们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的。这是一个全新的生活,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园,陌生的脸孔。从地方中学到高等学府,校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新生从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大城市读书,更会感到环境的陌生。再有,大学里的上课场所,由中学里“一个萝卜一个坑”,变成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图书馆、网吧、宿舍、自习室的地位也今非昔比。这一切都需要逐渐适应。

    二是生活的不适应。中学时候,生活上许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进入大学后,卫生要自己搞,衣服要自己洗,饭要自己打,钱要自己花,许多生活上的事情需要自己处理。再有,新生入校后,很多家长把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一次性给学生,学生一下子拿着这么多钱,又没有父母的督促,缺乏一个统筹性的安排,盲目冲动性消费太多。这都需要重新适应。

    三是学习的不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就是在高考中顺利地通过“独木桥”。学习的内容、范围、要求,主要是教师来安排的。学生在上课时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只要听懂教师的讲解,课后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即可。大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都与中学有了很大不同。大学教师讲授比较抽象和概括,教师上课时数明显减少,学生自学时间大大增加。学生更多要靠自学。这对大学新生来说更难以适应,以至一些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学生,入学后第一次考试会出现不及格的现象。

    五是角色的不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也是需要适应的问题。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很多在中学时代是班级乃至学校里的“佼佼者”。进了大学校园以后,“山外青山楼外楼”,面对新的竞争群体,许多人感到自己失去了过去的优势。有人把这叫做“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现象”。有的大学新生为此在学习上找不到新的支点,找不到新的方向。

    适应困难症结所在

    一是生活变化带来的自然反应。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期,必然会出现一些适应性问题,是一种自然而然反应。

    二是年龄特征带来的适应困难。一些大学新生有闭锁心理以及自我中心倾向,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从而阻碍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另外,思维容易陷入极端化。入学前对高校怀着太多美好的憧憬,入学后发现大学诸多不如意处,这种反差也增加了适应的困难。

    三是教育失误造成的适应能力不足。本来,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固有的潜能。但是,由于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失误,许多同学潜在的适应能力没有被更好地挖掘出来。每年新生入学之际,由家长护送上大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办理入学手续时,排在各个桌前的不是学生,而是学生家长。许多同学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有强烈的依赖心理,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大学的独立生活。

    四是自我认知失调导致适应困难。有些新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男同学可能因为身材矮小而自卑,女同学可能因长相不佳而自卑。从农村和偏远小镇入学的同学,更容易感到自卑。

    怎样适应新生活

    一、主动进行心理调整。

    一要做好心理准备。认识到适应是大学生活应有的第一堂课,适应是自我成长的机会。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拿出顽强的意志力,勇敢地去面对。这样对一些适应性问题就比较容易处理,不因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产生恐惧感,不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学习上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经济上的一时困难而产生自卑感,不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而产生压抑感。可以借助积极心理暗示,比如,用“适应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我一定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生活”来增强自己适应新生活的信心。

    二要调整角色心理。适应就需要改变自我。人的社会角色变化了,相应的角色心理就应该跟着转变,要学会正确评价自我。上大学后,每个人都会面临对自己重新评价的问题。要破除优越感,以平常心态面对新的生活。破除自卑感,正确对待与同学的差距。差距有两类,一类是必须补救的,比如在学习或人际交往上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缩短距离,但要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不要期望自己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强。

    三要优化学习动机。不少同学一旦考上大学,便有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出现“理想间歇期”,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降,出现学习适应困难。要优化学习动机,树立新的理想,把上大学作为人生新的起点,这样才能获得经久不衰的学习动力,避免出现“理想间歇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

    四要调节失落心理。面对适应期的失落,应采取乐观豁达的态度,积极进行调适和补偿。如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注意调整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便会有进步;当不了学生干部,就把时间用来多读点书,便能获得补偿;有想不通的不快之事,主动找老师同学谈谈,可以得到放松和调适。必要的话,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

    二、主动进行行为调整。

    一要调整生活方式。对绝大多数新生来说,进入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生活的第一步。要学会独立生活,入学之初,首先要学会起居、饮食、穿戴自己料理。还要学会理财,要考虑生活中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是可花可不花的。还要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允许做的,安排好自己的课余生活。在熟悉新的生活、老师和同学的同时,还要迅速熟悉学校的教学及辅助设施,如教学办公地点、图书馆、实验室、复印室、录音室、书店的开放时间和使用方法等。为了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多向高年级的同学或同乡请教,加强与老师、同学的接触,掌握各方面的信息,这样才能尽快适应新生活。 

    二要调整学习方式。调整学习方式,是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一步。中学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大学里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课堂教师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所学内容,而且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了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新生要逐步学会主动学习,学会自学。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检查学习效果,主动找教师征询意见,主动请教老师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进入大学以后,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和个人发展目标的不同,使原来的学习名次上的竞争逐渐淡化,逐步形成了“大学习”观念上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这种体系里,竞争是潜在的、全方位的、更为激烈的。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还要正确对待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对专业课的学习,应目标明确,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对待公共课,要认识到实用的价值,努力把对公共课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对选修课的学习,应注意克服仅仅根据浅层的了解盲目选修的倾向。 

    三要调整人际交往。入学之初,同学间的互相关心和帮助,相互信赖和理解,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减少孤独和寂寞,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感,较快地熟悉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学之间应多加了解,熟悉互相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为以后的相处打下基础。在交往过程中应该做到: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适当表达自己的见解,态度诚恳,措词文雅,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以自我为中心,克服傲慢和嫉妒心理,还要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要遵循这些人际交往原则:其一,给别人爱你的理由——主动原则。我们在交往中总是期待别人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你要别人爱你,你就得给别人以理由。坚持主动原则,给别人爱你的理由,就是你先要接纳别人,先要爱别人。你肯播洒爱的种子,才能有爱的收获。其二,别让人家抱定时炸弹——真诚原则。人都有安全的需要。出于这种需要,人们都希望自己周围的环境是可以把握的,自己的交往对象是能够把握的。而你不真诚就让人感到没法把握你,人家把握不了你,只能像躲避炸弹一样躲避你。其三,花香淡淡情味更长——距离原则。人都需要一个独享的心理空间,需要一定的心理自由度。所以,虽然你非常渴望友谊,还要注意保持适当距离,保持各自的自由空间。其四,路靠自己走——自立原则。在人际交往上,要防止人际依赖。面对新生活要坚持自强自立,因为新的一段人生旅程到底要靠自己走。(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