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迈进大都会时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世界城市日”近日在沪启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来贺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祝辞。这是由我国倡议的唯一的联合国国际日,于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之际在《上海宣言》中提议,2013年12月28日第68届联大决议予以确认。就此,本版从教育的视角切入,特刊发此文。

    ■俞可

    10月29日,首届“世界城市日”前夕,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价报告在京发布。而在今年5月,牛津经济咨询社预测,到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最快的10座城市,中国独占七成,9座中国城市将步入大都市50强之列。显然,副省级城市就是未来的大都市,其教育发展必然指向未来大都市的教育水准。都市演进与教育发展,相辅相成。

    全球教育的双城记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7月10日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显示,2014年全球城市人口达39亿,占总人口的54%,到2050年,再添25亿,地球村民2/3强落户城市。全球城市人口已于2007年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人类跨入“城市化千年”。

    英国职业发展与教育服务研究机构QS于2012年和2013年两度发布“最适宜求学城市”报告,巴黎与伦敦,即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联袂夺魁。该报告遴选拥有25万以上人口和两所进入QS世界大学排行榜高校的城市近百座。两届排名,美国仅一座城市即波士顿入围前10名,且从第三位降至第八位,欧洲却占半壁江山。偏居东北一隅的波士顿,其自然条件差强人意,却因依傍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而以“创意之城”自居。

    其实,教育渴求的不仅仅是名校名师,巴黎与伦敦领跑排行榜则证实,对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优质的生活质量与优越的礼仪以及优越的职业发展机遇不可或缺。双城唯一缺憾是高昂的生活成本。两届排名分别位于第八位和第十一位的柏林赢得学子追捧,则因低廉而高质的生活。这座德国首都在市长眼中应该“清贫而性感”。

    都市的魅力在于形成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物资流的聚集效应,并由此生成规模性边际效益。在当今的知识社会,国际大都市集知识的摇篮、创意的沃土、智慧的熔炉于一身。

    都市聚集的两面性

    城市化进程的线性路径以博大而出奇制胜。由城市而都市进而大都市直至大都会,都市化正取代城市化,俨然充当现代化的代名词。诚然,都市支配着更充裕的教育资源,但充裕并非优质。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世界城市状况报告》认为,都市教育变革只是改善男童和女童之间教育机会的分配,但并未提升贫困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机会。《德国学习地图》显示,乡镇的教育发展水平高于城市且远高于都市。这个看似颠覆性的结论恰恰是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必由抉择。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大都会取得学术能力评估测试(PISA)佳绩,与其说是都市时代的必然,不如说是儒家文化的使然。

    大,掺杂着原罪。出生于纽约的思想家芒福德曾对城市发展模式的“罗马化”发出警示,即漫无节制地追逐最大、最高、最新,致使大都市身不由己地陷入规模失控、结构失衡与功能失调,而远离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生活。急促的城市化进程往往抛下长长的阴影——失业的高企化、贫富的两极化、穷困的极端化、教育的荒芜化、暴力的日常化以及贫民窟现象。在欧洲第一经济强国德国,鲁尔区的儿童贫困率逆势上扬,而鲁尔区的都市化程度勇冠欧洲,为世界首个城市集群。

    承受都市化苦难,儿童首当其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把《世界儿童状况2012》的主题定为“生活在城市世界的儿童”,并指出,当前全球约1亿名儿童集中在大都市,其中1/3深陷于贫民窟。对其而言,生活在都市意即生活于贫困。全球约半数贫民窟儿童无法接受教育。就此,本年度世界城市论坛首度设置儿童分论坛。

    都市育人的文化力

    2014年4月15日,第七届世界城市论坛通过《麦德林宣言》,强调把城市打造成为人人享有的包容、安全、繁荣、和谐的空间。芒福德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在于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简而言之,城市的功能在于陶冶、塑造、教育,只因“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作为最受国际学子追捧的美国城市,纽约的竞争力并非纸醉金迷的股市,而是多元互鉴的文化。“2013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显示,纽约、伦敦、北京和巴黎构成国际大都市文化综合实力第一梯队。恰恰是文化赋予城市以独特的性格,而城市的文化创造力与影响力又强化其文化性格的高辨识度与高包容性。国际大都市理应会聚并培育拥有世界主义博大情怀的21世纪公民,潘基文于两年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启动“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中即强调培养全球公民。

    今年9月1日,一所名叫“智慧女神”(Minerva)的美国大学以2.8%的录取率迎来首届学生:来自14个国家的32名学生,包括7名中国学生。该校的惊人之举为,学生4年时间在7座城市学习,第一学年在总部旧金山学习,其余三个学年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柏林、孟买、香港、伦敦和纽约学习。办学目标即为培育有影响力的世界公民。

    中国教育的都市化

    梁启超说,“欧洲国家,积市而成;中国国家,积乡而成”,此乃昔日中国的真实写照。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被迫卷入都市化浪潮,都市固有的两面性悉数毕现。现当代文人骚客往往把拯救都市物欲横流的希冀寄寓乡村式乌托邦。即便在百年前,投奔白马湖畔春晖中学的丰子恺竟慨然道出:“上海虽热闹,实在寂寞,山中虽冷清,实在热闹。上海是骚扰的寂寞,山中是清净的热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城镇人口2011年已达6.9亿,占总人口的51.27%,首超农村人口,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里程碑。中国正疾步迈进大都市时代,且教育业已成为提升都市竞争力的强大引擎,甚至被摆在“最优先发展的位置”。“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报告与《中国都市教育竞争力研究》相继出炉。

    教育显然成为都市改造人类的一大利器。本雅明说,城市是“由人构成的机制创造出的一片乐土”。布鲁金斯学会宣称,全球经济尽管唱衰,却迎来“大都会时刻”。至于教育的大都会时钟是否已敲响,中国教育能否步经济赶超之后尘迈进教育的大都会时刻,文化之都堪为先决条件,且取决于均衡与卓越。公平与质量,分为基于公平的质量以及在一定质量水平线上的公平两个层面,既是全球城市教育网络2012年5月成立大会的主题,亦在此番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价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更被视作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议题。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研修中心、中德协作中心总干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