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才教育主张:爱与创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蓝春校长与学生在一起。

    学生绘画比赛。

    学生志愿者向家长介绍陶艺作品。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校服设计。

    身临办学一线之后,我的思想每天都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切换,一方面在疑惑为什么企业和学校非常缺乏适合的人才,一方面也在反思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如果说企业是人才落点的话,学校就是人才的起点,与其抱怨落点的人才不够理想,不如看看能在起点做些什么。    ——蓝春

    许多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蓝春从研究所进入到企业工作,当企业所办的学校面临危机之时,他这个教育的“门外汉”又阴差阳错地来到学校,当起了校长。他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

    ■本报记者 时晓玲

    蓝春至今记忆犹新,15年前,当他得知他所设计的厦门英才学校发展不顺,一连换了五任校长仍无起色时,身为公司执行董事的他,十分关注学校发展,提出请专家来办学,结果合作又告失败。这时,一位大学教授无意间对蓝春说了一句话:“其实你最合适做校长。”没想到这句话真成了事实,从厦门英才学校校长到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校长,蓝春做教育的劲头一发不可收,并且越做越投入,越做越痴迷。他成立教育研究院,探讨教育问题;他提出“爱与创造”的主张,开始在学校教育中不断践行。

    每个学生都有成长导师

    蓝春说,在新英才学校,爱是具体可见的,也是在相互传递的。正值青春期的学生,随时会有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状况出现,比如一个文静的男生突然梳起了马尾,一个个性张扬的女生却突然间见谁都不打招呼……这样的行为其实不奇怪,但却需要及时引导。于是,在新英才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成长导师,导师的人选,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商量确定,可以是任课教师,也可以是教工,甚至是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士,但前提是他们必须有爱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给学生正确的人生导向。

    在新英才学校,记者看到这样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很喜欢新英才学校,因为这里有我喜欢的导师。” “我的导师是一位很有学问、很敬业的老师。我们经常一起聊天,不知不觉中,老师成了我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在学校里的事情都愿意与老师说。”写这封信的,是一位叫小也的女生,从别的学校转来。在这里,她感受到了爱的呵护,更感受到了学校教育带给自己的自信与坚强。

    学校规定,新英才的导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其身心健康,培育其健全人格。这就需要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导师接手学生后,通常会在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与性格特点做一个初步诊断,同时,通过对学生课内外的观察、交谈以及与各科教师的会诊,确定指导方案。因为每个学生都不同,每个学生需要的帮助也不同。

    “爱,永远是教育的内涵。如果没有爱,任何说服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岳丽芬老师的话,道出了学校导师最真实的心声。“只有让学生得到尊重,获得自尊,他们才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这是导师们的共识。

    在新英才,每个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都有一个学业规划团队为他们做“私人定制”服务。如今,新英才学校已经形成一支专业的指导团队。这个团队从学生进校门开始,就关注其个性发展及学业水平,并着眼未来,为他们量身定做成长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潜能和施展舞台,有了一颗服务社会与他人的心,并日渐有了创造未来的勇气和智慧。

     我的校服我做主

    在北京市新英才学校,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今年寒假,不少学生手头多了一份自愿完成的作业:设计一套自己喜欢的校服。开学后,学校收到上百份来自学生精心设计的作品。其中有一名学生还联系了厂家,将自己设计的校服变为了成品。

    原来,这是新英才学校艺体中心与一家服装公司共同策划的校服设计大赛。经过几轮角逐和评选,最终有10名学生的作品脱颖而出,当选为校园十佳设计。近日,学校又在和多家服装公司协商,准备将学生设计的作品经过改良制作成成品。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有67%的学生不满意自己的校服,有89%的学校男女生校服没有区别。学生每天要穿着校服上学,而他们自己的校服却不能由自己做主。

    其实,早在五六年前,蓝春就想过让学生自己设计校服,但那时时机尚不成熟。去年,一家服装公司为学校剑桥中心设计的几款校服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喜爱,甚至有学生申明因为喜欢校服才来到剑桥中心。这件事触动了蓝春。他在想,必须把属于学生的权利和选择权还给学生,这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新英才的教育主张。现在,有了好的契机,就应该将当初的设想付诸实践。于是,学校下大力气启动了这件事。

    这是一次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头脑风暴,更是一次教育主张的落地行动。10名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最终将头脑中的想象力转化成专业设计,并以学生名字命名,制作成校服成品。据介绍,学校已经计划在校门口筹建一个校服商店,最终被师生和家长选中的校服将会批量生产,放在商店里出售,学生可以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款式。

    从最初只是想改变校服的学生,到最终入选十佳设计,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成长,跨越了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他们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新英才搭建了一个发现学生潜能,并使其得以充分施展的舞台。

    对此,始终对教育有着不了情怀的蓝春自有自己的诠释。他说,在新英才的办学词典里,每个学生存在的首要意义就是期望能够通过教育,唤起学生的自我觉醒,觉醒他自己原来也不曾料到的潜能与力量,觉醒他自己原来可以变得更完美,觉醒他自己原来可以为社会、为他人乃至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就是学校教育爱与创造的真谛。 (本版图片由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提供)

    【校长自述】

学校要过分数关 更要过社会关

    “爱与创造”是新英才学校教育主张的核心精神,也是我个人的教育追求。有人说我是企业家,这并非我所愿;我想成为一个教育家,但深知自己离这一目标差距甚远。把我从这一困境中解脱出来的,正是“爱与创造”的理念。

    今年,当又一批新英才的毕业生被中国和英美等一些名校录取时,我又想起了多年前第一次遇见现任新英才副校长李放大博士的那番谈话。那是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初创时期,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我突然问他,教育是什么?

    一直以来,我希望寻找到一些志同道合者,怀着对教育朴素的热爱,不偏离教育本质和规律,去创造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这所学校应该去完成一种使命,不断地去回答教育的疑问,在教育实践中脚踏出一条探索者的足迹。这所学校的学生应该热爱人生,目标明确,并向着未来踏歌而行。“一切皆有可能”,记得李博士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是他的语气,却给我一种信心。我们要做的这所学校,不能仅仅是只给学生一条上大学的通道,而是要给学生一个世界。我们的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关爱包容的环境中汲取优秀传统的文化营养,通过课程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建立起学生的知识体系,更要构建学生认识世界的价值体系。我们要做的这所学校,不是刻意去选拔一批好学生,而是要全力造就每一个“新英才”。

    2007年,当我期待用一种新思路去办一所新学校的时候,我认定,至少这所学校不应当是冷漠的,至少在一个叫作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地方,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充满相互关爱的。

    在学校,每当面对学生一双清澈澄净的目光时,我都能清晰地看到那些人性最初的爱与美好。我想,这便是我痴迷于研究教育、执着于教育探索的心理根源吧。我希望学校教育不是用一些陈旧的说辞去限制学生,而是要保护他们,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即便长大以后,这些学生没有卓著的成就,只要他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尊严,接纳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学会享受快乐和承担苦痛,珍惜与感恩社会,以微笑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一切,那么我们这个民族以及人类共有的文明、我们生息繁衍的星球,才会真正有希望和未来。与其责备社会缺少爱,不如从学校开始培养爱。这是我投身教育原初的出发点。

    我深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只有爱也很难构成完整的教育。就学生的智慧发展而言,学校教育同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一个完整的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往往被人为割裂,学科的成绩和分数成为某些人对教育的全部理解和追求。在这样肤浅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灵被扭曲、身心被摧残。而我们还在对他们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明明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渐渐消退,我们却希望他们能够去创新;他们的自信心明明被摧毁,我们却希望他们能够富有激情和勇气;他们的责任感明明已匮乏,我们却需要他们去担当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的历史使命。时代发展需要自信、富有责任感和勇于探索创造的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品质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