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零起点”需扭转功利教育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更需要教育者尤其是家长们改变急功近利的焦虑心理,警惕强调竞争的传统教育观。

    ■闫涛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等,并指出了实施的方法,如研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以质量评估为手段,建立科学导向,着重提高对师资配备、教育过程的管理水平等。

    应该说,教育部等部门针对当前部分幼儿园小学化的现实,对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予以明确规定,实属正本清源之举。《意见》中对于依法办学、遵守教育规律的呼吁,对于“零起点”教学的阐释,以及尊重孩子身心、年龄特点施教的提倡,无不引导着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教学上尊重常识,回归本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好政策在现实中势必遭受到不小的阻力。透过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的早教机构,学校周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培训班,以及众多孩子每逢周末在校外奔波的现实,可见社会对各种辅导班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清晰可见。

    当整个社会过度提倡竞争,当家长们都抱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渴望孩子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取胜,教育便少了一点人情味,甚至变了质。其实,助长幼儿园小学化之风蔓延、推动早教机构风生水起的主因,就是家长们过于浮躁的功利心态。

    优质的教育是适合孩子年龄、性别和个性的教育,而不是过早给孩子太多难以承受之重的负担。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产品都是有生命力的,有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从根本上说,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更需要教育者尤其是家长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位,言传身教,改变急功近利的焦虑心理,警惕强调竞争的传统教育观。

    实行“零起点”教学也需要幼儿园和学校扭转观念,依法办学,遵循教育规律,更多地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成长,而不是用成绩一刀切地将孩子分为优良中差,人为地导致“起跑线”一再提前。某些地区暴露的教育乱象,很大程度上是对违规办学行为听之任之造成的。某些学校千奇百怪的教育改革,也是不遵循教育常识的结果。有媒体报道,某知名民办小学面试时出的题目都是小学的教材内容。不少家长为了孩子顺利入学,不得不让孩子提前学习拼音、汉字,甚至上短期书法培训班,强化20以内的加减法训练。

    客观而言,学校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使教育不可避免地走向应试的道路,也使得教育本身越来越被功利的、浮躁的风气所裹挟,对整个教育生态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在给予学校一定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加强对幼儿园和小学依法办学、依规治教的监管,使其教育教学不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在日常管理中本本分分办学,充分考虑每个孩子的身心特点,致力于更多的小朋友在游戏中快乐成长,更多的小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到上学的乐趣。

    值得注意的是,“零起点”教学要求提出之后,完善具体的评价和监管细则势在必行。各地各学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在实行过程中需要吃透相关政策要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手段,并引导社会和家长们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多方共同努力,力求对何为优质的教育教育的施力方向达成共识。唯其如此,“零起点”教学和防止幼儿园小学化方有望落地生根,孩子的童年生活才不致于被抢跑。(作者系渤海大学高职学院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