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教师优质发展的“高速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培(201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是国家教育部门示范性远程研修项目,也是我国网络研修走向社区、走向校本、走向常态化的标志性项目。李沧区作为山东省五个试点区之一,积极参加“国培计划(201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序幕拉开一年多的时间,虽说国培专家与李沧千里相隔,但一线相通,网络八方,打开天地。偏远学校的校门豁然洞开,教师直接和专家一起研修、探索,乡村的孩子享受着城市的同等教育。试点成功,李沧的教育一下子步入高速运转时代。转眼间腾飞而起,创造了奇迹。

    据李沧区教育体育部门领导介绍,近年来,李沧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扩建学校逐年增加,近两年新建成学校8所,一所所配置先进、宽敞美丽的新建学校接连启用。老校改造不断升级,校舍环境和设施配备焕然一新。形成了教学设施先进,办学条件一流的硬件格局。教育部门领导的一席话传递出一种责任、决心与气度。

    据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培训科王智星科长介绍,李沧区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分界线上,存在着教育不均衡和教师水平高下不等的情况。国培项目试点的实施,让所有的教师在同一个平台上接受省级、国家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一些原来相对薄弱学校的老师,通过国培大开眼界、大获丰收。国培不但改变了教育理念,而且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方略。由于专家的指导,“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研修内容和形式从教师中来,再回到教师中去。为校本研修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提供了保障,实现了研修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的目的,真正达到了学以解惑、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育导航——国培呈现七大特点

    名师摇篮——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校际联合——打造共同发展的研修社区学科研修——“磨”出“生命课堂”储存能量——书香研修抓“磨课”

    李沧区的教育人对国培有着特殊的感情,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走访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张炳宏时,他不假思索地谈了国培项目的七大特点——

    特点一,成立以区教体部门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由区人事科、教育科、政工科、宣传科、督导室、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等科室人员组成。对全区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协调管理。对项目设计、组织实施等进行质量评估监控,为项目开展提供政策和条件保障。成立综合协调组、技术保障组、学科教师团队指导组、宣传报道组、督导评估组等职能工作小组,保证项目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学科的所有教师全员参加,确保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目前,参与研修的学员共有1602人,编为155个研修组。其中小学1005人,编为93个研修组;中学597人,编为62个研修组。

    特点二,国培是在国家教育部门项目组有计划有组织中有序推进的。由整个区域行政部门来具体落实,所有学校老师全部参与。同时,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系统性、连锁性的专家指导团队。它的顶端是层次很高的国家专家指导组,会聚了所有学科的知名教育专家。然后省级专家团队,县区专家团队,由各学科教研员与骨干老师组成。到了学校,按照不同学科,将老师分别组合成不同的研修小组。每个研修小组,有一名水平“拔尖”的老师担任研修组长。如果有的学科只有一两个老师,就跨校组成研修小组。这样,由上到下构建了一个业务指导的团队方阵,全覆盖地让所有老师都得到指导。

    特点三,研修将线上与线下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师们随时在网上向省级、国家专家请教,又可以结合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让当下的研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习者可以上传自己搜集整理的学习资源供大家选用,从而让网上“教学相长”。老师们不是单打独斗地搞自己的教学研究,也不是局限于与本校教师之间的交流,而是有了来自天南地北网上老师与学习同伴的更宽视域的研究。这无疑是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翔”的研修新时空。从而让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持续提升,有了理论的支撑与学习的园地,提升了研究水平与教学能力。

    特点四,国培是融教学、教研、科研与培训于一体,互相促进的系统。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如何上课问题,而是有了与教研、科研维系在一起的研修。遇到难解的问题,到网上请教。得到名师指点,这自然是最理想的培训。而线下的社区团队,又会与网上研修相得益彰。因为备课、议课、磨课、观课、评课等研究,是团队共同参与。团队还要对这一研修的过程设计、组织实施、量化评估……进行质量监控。使其形成科学、规范、易于操作的校本研修评价体系,并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推动研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特点五,国培项目注重学校实际情况。各个学科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来探索符合自己学科的研修方式。它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有的放矢的研修。符合教师需求和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计划,有利于大面积地提高各个学科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校本研修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提供了保障,从而为学校软实力的打造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特点六,国培是聚合群体智慧,将课程整体校本化。培训与进修,让社区所有教师有了分享与互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学生何以主动学习与乐学善学问题等,经集体研讨得到破解,形成共享的知识和精神资产。以前备课效率低下的问题迎刃而解,高效教学不再是一个神话。

    特点七,国培是对整个区域老师一视同仁。以前尽管也请专家到李沧讲课,可是,受益者仅是部分老师。也曾与有关师范大学进行过合作,做过一些项目,各个学科都外聘了指导专家。但仍然是顾此失彼,甚至有始无终。要么培训人数有限,要么所来专家寥寥数日,人走茶凉。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且刻不容缓。正当苦苦思索找不到路径的时候,国培项目来了。

    张炳宏主任信心十足地对笔者说:“我们提出了明确的研修目标,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李沧区就会形成网络研修校本化、校本研修日常化的科学研修机制。由此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

名师摇篮——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

    2013年暑假期间,经学校及个人申报、区教体部门组织评选,李沧区挂牌成立了5个区级“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分别以5位名师的名字命名。学科分为中学语文、物理、英语,小学语文、数学。此后,李沧的教育教学瞬间呈现出优质发展的势头。

    区教体部门领导说,工作室的建立,旨在充分发挥本区优秀教师资源的凝聚、辐射、指导作用,推动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更快成长,奠定李沧区教育发展的人才基础,促进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横跨40余所中小学的研修“部落”,一直在如火如荼地研修着,而且取得非常可喜的成绩。2013年国培项目的引进,让工作室如虎添翼。网络研修的“深刻变革”,不但与工作室的研究内容相契合,还为老师们的研究提供了“绿色通道”。

    区教体部门领导坚定地说,唯有创新,才有发展。为推动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的发展,李沧区教体部门总揽全局,运筹帷幄,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每个工作室每年可以获得20万元的专项发展基金。经费主要用于工作室购置图书音像等资料,课题研究,聘请专家,外出考察学习以及维持工作室正常运转。

    李沧区的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的建设周期为3年,区教体部门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工作室运行机制。工作室在任期内“带一支中小学教师队伍、抓1-2个项目、出经验见成果”,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工作室每个核心组成员每学期讲授2次以上的示范课,提交2份以上优秀教学设计或优质课例实录,开设3次以上教育教学讲座。建立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网站,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与中小学教师互动探讨,时刻为教师输送新的血液,新的活力。

    目前,李沧区已建立两个市级名师工作室,5个区级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32个校级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形成了市、区、校三级联动,梯队式发展模式。直接惠及李沧区300余名骨干教师去带动全体教师走向研修。

    以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名字命名的“宋道晔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是以小学语文骨干老师会聚而成的一个研修团队。来自全区30余所学校,多达40余人。之前,她在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习作教学方面就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取得了辉煌成果。结合国培项目,工作室决定在低年级语文课程改革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是国内这一领域为数不多的著名教育专家。他们就邀请吴教授作为工作室的指导专家,参与研究,每月一聚。吴教授从上海专程赶来,面对面地对工作室成员进行指导。吴教授还经常走进课堂,其独具特色而又切中肯綮的点评,为老师们拓宽了新视野,新境界。

    结合国培项目与吴教授的指导,宋道晔带领工作室的老师们在课堂改革上动了大手术。他们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出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观课量表,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测评。如一节课老师究竟讲了多长时间?哪些有效?哪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学生自主学习占了多少比例?效率高下如何?以及学生读书的声音、书写的姿势等等。这一量表不是从外面不加改造地“拿来”的,而是工作室的老师们根据学科评价指标以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出来。谁不执行?若对这一量化制度的违背,就是对自己研究取向的悖逆。况且,吴教授还坐阵现场,课后点评。这种真刀实枪抓要点的课堂改革,让老师们有了凤凰涅槃的重生超越感。令人可喜的教育景观出现了,学生不再是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变成了积极思维、大胆言说,甚至争辩不休的富有生命张力的当代学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