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制”育人才 “拜师学艺”强技能
皇冠教学车间
学生向师傅递交拜师贴
师徒结对
现代学徒制实施框图
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组成框图
2014年5月,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础上做到“五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五对接”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针对浙江省中西部的产业特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简称金华职院机制专业)面向本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从2005年起主动对接产业发展设置专业,构筑专业与产业集群合作的“1+N”联合培养平台,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开展技术交流与企业服务,使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良性互动,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对接区域特色产业办专业:“量身定制”培育人才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是电动工具制造大国,全球约80%的电动工具为“中国制造”,而浙江金华又是电动工具制造基地,产销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尽管区域电动工具产业已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但仍存在“代工为主、品牌效应差、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人才与技术两大瓶颈。2007年,金华职院机制专业瞄准产业特点,适时设置了全国仅有的电动工具专业方向,以满足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如何构建针对性的电动工具人才培养方案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电动工具专业方向开设之初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探索建立校企之间一种新型关系,通过校企更深层、更有效的合作来激发新的办学活力,让校企之间从‘合作、协调’走向‘协同、共同’,从‘分散、无序’走向‘集中、有序’,实现协和增强的效应。”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振洪对深化校企合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在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共同愿景下,金华职院与皇冠集团、南龙集团、浙江安德电器有限公司等多家区域骨干企业共同成立了“1+N”的校企利益共同体——“皇冠学院”,构筑起专业与产业集群合作的平台。依托这个育人平台,机制专业通过广泛的职业岗位调研,明确了电动工具设计、制造、检测三条能力培养主线,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该专业还承担了“电动工具制造工”国家职业标准主编工作,依据职业标准,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6门电动工具课程,其中2门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编出版电动工具教材5本,开发电动工具技能培训包3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动工具教学与技术资源,满足了专业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的需要。依托“皇冠学院”,金华职院机制专业成立了“皇冠工程班”,开展订单培养;在企业内建设“皇冠教学车间”,搭建集实训、教学、培训和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厂中校”,开发企业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内学习,提升学习兴趣与效果。
金华职院为特色产业“量身定制”人才的创新之举,逐渐得到了当地企业的广泛认可。高金云是浙江金美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2010年从永康搬到了金华,扩大了生产规模。“招工是我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公司几个部门负责人都被派到云南、广西、湖北等地招工,从招工到培训上岗,平均一个工人的前期成本在1万元以上。”后来,高金云听说金华职院开办了电动工具培养方向专业,一口气招了6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现在很多已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这些学生好像就是专门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上手快、技术好。”尝到甜头后,高金云更是主动参与了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在企业设置教学场所、接收及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外,更捐赠了两条电动工具生产线供学校教学实训使用。
金华职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戴素江教授高兴地说:“正是因为‘量身定制’的人才培养适合了企业的‘胃口’,除本地企业外,如今全国各地的电动工具企业也对我们的毕业生伸出了‘橄榄枝’,包括全球电动工具制造企业中排位前列的创科集团(TTI)和宝时德公司。”
通过近7年的努力,金华职院机制专业为全国电动工具行业培养了近千名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以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广受用人单位欢迎,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电动工具企业的中坚力量。
对接生产过程实施教学:“拜师学艺”提升技能
为提高毕业生的适岗能力,金华职院机制专业先后选择了皇冠集团、浙江正阳、浙江三锋等主要就业企业,实施了“四方选择、三段结合、双线管理”的现代学徒制。所谓“四方选择”是指学校选择合作企业、企业选择师傅、学生选择企业与师傅、师傅选择徒弟四个方面的选择,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诉求,提高学习与培训的针对性。“三段结合”是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在内容与过程上有机结合,第一阶段为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开展的企业岗位实训,以提高学徒对岗位工作的认知度;第二阶段为师傅根据岗位核心能力提出的专项技能训练,以提高学徒专项技术技能水平;第三阶段为学徒到结对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以培养综合岗位能力。“双线管理”是指学校对学生管理、企业对师傅与学徒管理两条管理主线,校企共同制订师傅选拔、学习过程、师徒考核等管理制度,明确各方管理职责,提升实施效果。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就业岗位实施的“现代学徒制”,既可使学生的企业学习具备针对性,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产教融合,大大推动了“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多轮实施的结果表明,该校参与师徒结对的毕业生在稳岗率和岗位升迁率方面都明显高于其他毕业生,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现代学徒制实施模式,学生也在其中尝到了甜头。2012年,大一新生王瑞在学校组织下,向浙江嘉和工具有限公司总工卢云锋递交了“拜师帖”。如今,这位当时对专业和职业都还十分懵懂的女生,已经是浙江嘉和公司的技术骨干。“要感谢师傅,在企业学习时,师傅传授的技术马上就能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以掌握起来特别快!”王瑞说。其实,王瑞在学校期间表现并不突出,技能水平只能算中上,但在进入企业当学徒后,进步非常明显。她利用工作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师傅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圆周运动健身机”的设计与制作,该成果不仅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一等奖,还在中央十套《我爱发明》栏目播出。
金华职院机制专业近五年的就业率均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92%;此外,机制专业学生在学科及技能竞赛中先后获国家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全国“发明杯”金奖5项、银奖8项,承担省大学生“新苗计划”项目3项。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胡正明认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表明,如果说学生收获的是操作技能,企业收获的是高技能的忠诚员工,那么,教师收获的则是大量全新的实用知识,最终实现了多方共赢。
金华职院机制专业开辟了“现代学徒制”下的双导师制,即学生由企业“师傅”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和管理。教师通过“跟随”学生下企业,接触行业第一手信息,使教学过程和内容与生产实际对接,这种“无缝对接”,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种促进和提高。例如实施“现代学徒制”以来,机制专业骨干教师杨绍荣每周抽出2-3天的时间下企业收集大量的企业素材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主编了《电动工具电机设计与制造》、《电动工具装配》等实用教材。不仅如此,他还在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分别扮演设计师、工艺员、制造工等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电动工具的设计与制造。“小组合作”模式的教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实际岗位有了较深的了解,提升了教学效果。
对接行业技术前沿服务企业:“共同进步”获得双赢
不久前,全球电动工具龙头企业博世公司(BOCSH)派出团队,来金华考察并订购了多台电动工具自动工况测试机,而这种设备正是由金华职院主导的电动工具研发中心研发生产的一种“机器换人”设备。2008年,金华职院大力推动由学校主导,行业协会、区域骨干企业参与电动工具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行、校、企三方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技术服务中心成为面向行业企业集群的技术研发与交流的平台。据戴素江介绍,中心设置电动工具研发中心、企业员工培训部和电动工具技术交流网站工作组,利用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服务紧密相联,推动了区域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为人才培养创造内外部条件,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