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办学:打破“圈养”的围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刁雅俊校长(左二)跟学生们在一起。

    本文作者 供图

    作者简介:

    刁雅俊,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天津市特级教师,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工程”二期学员。

    曾获得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曾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5项,出版教育专著《融中西文化,育国际英才——“开放式教育的实践研究”》。

    ■刁雅俊

    2011年初,我正式接任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一职。当时恰逢学校申请加入天津市首批特色高中校。这所学校被社会上亲切地称为“小外”,而我从大学毕业就来到这里工作了。站在新的起点,如何在深入梳理学校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凝练出新的办学特色,成为我上任的第一件大事。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小外”在传统外国语学校发展的基础上步入转型期。多年来,“小外”的特点和优势集中体现在“融中西文化,育国际英才”的办学理念中。基于此,我提出“开放式教育”的办学定位,以全方位开放式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开放的空间、环境、课程、活动、资源等一系列开放式教育手段,力图结合外国语学校自身优势,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民族情怀又有世界胸怀的复合型、国际型预备人才,以满足国际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建构开放式的学校教育情境

    开放式教育首先是一种与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教育相对而言的办学理念,它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借助国际、社会、社区和网络等资源,在环境、课程、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实现开放式建构,培养能在国际层面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工作的创新人才。

    开放的心灵。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碰撞与交流。但是,在封闭式教育中,师生的心灵无法真正开放。因此,开放式教育提出开放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心灵,即教育者要用开放的心灵接纳学生,发现、发掘学生的潜能和优点,而学习者要对教育者开放自己的心灵,以便教育者能够充分地了解并更好地施教。

    开放的时空。封闭式的教育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度和顺序等都要求一致“化”,而开放式教育基于人的连贯发展,在时间方面,把原本限于固定课表和教师掌控的时间开放出来。由此,教师因循学生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学习方式的不同,来决定其进入学习的时机和进度,并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自主、主动探索的学习机会。从空间上看,教室不再是学习唯一的空间,即处处是教室——任何对学生成长有帮助、有教育意义的空间都是开放式教育的空间。

    开放的课程。开放式教育的核心,就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多样多元的教学内容。如此,课程就不再局限于课程标准,教科书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教师可依学生的发展及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课程,自编学习材料或师生合作设计课程及学习内容,这种开放灵活的课程能促进学习者适才适性地发展。

    开放的教学。开放的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并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刺激、精神氛围和人文环境。传统的师生关系被解构,教师不再是管理者和训练者,而是学习者的顾问、帮助者、咨询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学方法多样灵活。

    形成多元开放兼容并包育人特色

    “开放式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

    所谓对内开放,是指学校尽可能开放和开发所有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多元融通——满足“开放”的前提。“封闭”有固定、统一、标准化的要求,而“开放”则更多地意味着弹性、自主及多样。“开放式教育”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多元”:多元的校本课程、多元的兴趣选择、多元的成长路径、多元的中学毕业出口。正因为“多元”,才使学生的自由选择成为可能。在学校内部,“多元”是学校注重资源建设的累积性结果;在学校外部,“多元”是学校主动与社区、社会和国内外学校积极互动的结果。

    对话合作——通往“开放”的桥梁。“开放式教育”所努力建构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干群之间有意义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关系。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都基于对话。这里的对话,不仅是指师生双方的语言交谈,更是他们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开放沟通。

    自由和谐——实现“开放”的理想。“开放”的最终理想聚焦于实现生命的自由绽放、和谐发展。“自由”是符合生命法则的,只有自由才能让学生本性中的善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内涵包括递进的两个方面,即学生本质上是自由的与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由。因为有了自由,学生主体性充分彰显。“开放式教育”追求的“和谐”,既指创造性地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而在课程上保证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也指校园中所有人际间的友善、关爱关系,还指文化建设上显性与隐性、物质与精神、制度与行为等方面的和谐。

    所谓对外开放,既包括对境外开放,也包括对校外开放,主要是对境外开放。

    学校自1964年周总理亲自批示创建以来,“办国际化外国语学校”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为了进一步形成浓郁的国际化氛围,创造更多体验异国文化和语言实践的机会,我校常年坚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已与10个国家的28所学校结成了友好姊妹校,每年派出多批师生到各国学习交流,也接待各国师生的来访,并为他们开设特色课程,传播中国文化。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与美、加、英、法、日等国的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升学直通车项目,为学生多元发展、走向世界拓宽了渠道。学校还在南非建立了海外孔子课堂,传播中国文化。这些活动和项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给学生“国际化”的体验,同时增进了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国际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逐渐形成了多语种、多选择、开放式、兼容并包的育人特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开放式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

    所谓对内开放,是指学校尽可能开放和开发所有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多元融通——满足“开放”的前提。“封闭”有固定、统一、标准化的要求,而“开放”则更多地意味着弹性、自主及多样。“开放式教育”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多元”:多元的校本课程、多元的兴趣选择、多元的成长路径、多元的中学毕业出口。正因为“多元”,才使学生的自由选择成为可能。在学校内部,“多元”是学校注重资源建设的累积性结果;在学校外部,“多元”是学校主动与社区、社会和国内外学校积极互动的结果。

    对话合作——通往“开放”的桥梁。“开放式教育”所努力建构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干群之间有意义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关系。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都基于对话。这里的对话,不仅是指师生双方的语言交谈,更是他们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开放沟通。

    自由和谐——实现“开放”的理想。“开放”的最终理想聚焦于实现生命的自由绽放、和谐发展。“自由”是符合生命法则的,只有自由才能让学生本性中的善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内涵包括递进的两个方面,即学生本质上是自由的与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由。因为有了自由,学生主体性充分彰显。“开放式教育”追求的“和谐”,既指创造性地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而在课程上保证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也指校园中所有人际间的友善、关爱关系,还指文化建设上显性与隐性、物质与精神、制度与行为等方面的和谐。

    所谓对外开放,既包括对境外开放,也包括对校外开放,主要是对境外开放。

    学校自1964年周总理亲自批示创建以来,“办国际化外国语学校”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为了进一步形成浓郁的国际化氛围,创造更多体验异国文化和语言实践的机会,我校常年坚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已与10个国家的28所学校结成了友好姊妹校,每年派出多批师生到各国学习交流,也接待各国师生的来访,并为他们开设特色课程,传播中国文化。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与美、加、英、法、日等国的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升学直通车项目,为学生多元发展、走向世界拓宽了渠道。学校还在南非建立了海外孔子课堂,传播中国文化。这些活动和项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给学生“国际化”的体验,同时增进了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国际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逐渐形成了多语种、多选择、开放式、兼容并包的育人特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

    开放式教育是全方位、实质性的“开放”。通过开放的教育时空、教育内容,使教育与社会生活连贯而不脱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宜的环境与鼓励性、包容性的情感氛围。同时,教育与学生主体生活经验相互融合,在学习者的生活逻辑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内在规律来安排各种课程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