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理直气壮做思政课教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9-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刚刚结束的暑假,陕西省西安兴华小学副校长王良异常忙碌,除了到全国各地讲座、上示范课,还要为学校新学期做相关准备工作。为此,他推掉了许多教育局和学校的盛情邀请。“工作总要有取舍,要给自己留一些思考的时间。”话虽这样说,但从内心里,王良还是很喜欢这种忙碌的状态,“我愿意把自己对思政课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与大家分享,以一己之力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关注思政课,关注思政课教师。”

    一辈子学做思政课教师

    今年3月1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作为小学的唯一发言代表,王良在座谈会上作了几分钟的发言。作为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虽然已过去近半年时间,但回想起来王良内心还无法平静。

    “我不但看到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视,也更坚定自己在思政课教师的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勇气。”从刚参加工作至今已担任思政课教师近20年的王良如此说道。座谈会结束,王良连夜看望原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品德教研员周纪纯,正当与亦师亦友的周纪纯分享自己一路成长的感悟时,电视上播放了座谈会的相关新闻。

    王良不能忘记,2008年底在湖南省长沙市一次研讨会上结识了周纪纯,2009年初就被周纪纯请来为全区学科教师进行说课展示。“正是有了那次说课,我找到了思政课教师的自信,我可以站在更高的舞台上影响更多的人。”王良言语中充满感激。10年后,王良早已退却当初的羞涩,在思政课教师的路上脚步愈发坚定。

    2001年来到兴华小学时,王良成为《社会》学科的教师,眼看着工作量不满和课时不稳定,他的情绪有些不稳定。这时,校长高素勤给了他一颗“定心丸”,“语文数学要教好,思政课更要教好,因为我们学校校训就是‘为生长而教’,思政课就是根本。”高素勤清瘦的手重重地敲了敲《社会》这本教材。

    王良坦言,对老校长的一番言行他当时不理解,但由于对老校长人格的敬仰,他牢牢记住了这番话。让王良没想到的是,这一教就是近20年。课程名称由《社会》《思想品德》变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再变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版本几经改变,王良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但他始终没有放下思政课的一线教学。

    “我是看着王良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他善于研究,总会把一堂堂平淡无奇的课上得有滋有味。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许多年轻教师都会向他学习。”如今已经78岁高龄的高素勤谈起王良是一脸的骄傲,“他的成长历程就是一节高标准的‘思政课’”。

    “是什么让你一直坚守在思政课的讲台”?“站住岗位,坚守自己。”面对记者的提问,王良坚定地说。

    在兴华小学,王良的身份是副校长、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工作看似繁杂,但他有着清晰的行事逻辑——让学生健康成长。你会发现在王良的班级里,学生的衣服坏了,他能缝补;学生学习有困难,他在积极进行疏导的同时,也做好家访工作……

    对同事、学生他总能敞开心扉,尽最大努力给予关心帮助,对自己他有着严苛的自律,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在参加全国性的公开课比赛时,王良发现许多教师都会借班、借校进行磨课,而他只是在自己班级进行试讲后,待学生、同事离校后,窗帘拉上、电灯关闭,把自己关在教室里对着空空的桌子和凳子不停地练、不停地修改,他时刻要求自己尽量不占用太多的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因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会助人也会伤人,做人要有节制”。

    王良与高素勤的办公室对门,夜晚校园归于寂静,当王良离开办公室回家时,看到高素勤依然忙碌的身影,王良对自己说:“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为思政课时刻准备着

    在许多学校,思政课在课时安排、教师排课时总会“遇冷”,一些教师不愿意教这门课,甚至不愿说自己是思政课教师。但王良紧紧守住这个“阵地”,并闯出一番新天地。

    2001年,国家进行新课程改革,当绝大多数人把精力放在语文、数学学科上时,有人却在思政课这片天空霹出自己的亮光。这一年,王良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节思政公开课。那时候,兴华小学举办“家长公开课”,王良选择了《宝岛台湾》一课。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就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血缘关系,讲解并介绍台湾的物产风貌。全文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涉及地理、历史、政治、语文等多门学科知识,集中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但当时的教学条件非常简陋,学校不能上网,图书室也没有可用的资料,教材内容又很简单。

    怎样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感受到台湾的地形地貌,又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对王良是很大的挑战。他骑自行车往返10多公里到西安南郊一所大学门外的网吧查资料。两个星期时间,他对台湾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地形地貌等做了翔实的查找、记录,回到学校后又制作脚本和关于台湾海峡的FLASH。为了增加课堂的参与度,他还动员班上绘画能力好的学生画了一幅非常漂亮的台湾地图。同时,动手制作了别致的物产图标卡片,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发现台湾物产的分布……

    正是借助这节课,王良被西安市雁塔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周晓燕发现。“这节课让我眼前一亮。”周晓燕评价道。在周晓燕的指导与鼓励下,王良开始在市级、省级的活动上公开露面。

    2005年,为了准备《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这节课,王良扛着笨重的老式摄像机到西安街头抓拍行人和车辆闯红灯的案例,并从学生家长那里借来考驾照的书籍,从中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在公开课的当天,他发现同台PK教师竟然与国外的亲戚利用远程视频进行现场教学,王良的心凉了一大截,自己原始笨重的教学方式想必是没有了任何优势。但比赛结果出乎王良的意料,他夺得了赛课的第一名。“鲜活而又贴近生活的素材拉近了思政课与孩子的距离,一节好的思政课最重要的是成就人的成长,让课堂多一些共情、多一份共鸣。”王良沉醉于一节好思政课带给自己的感觉。

    在2008年西北五省骨干教师公开课比赛上,王良执教《不要忘记———南京大屠杀》,当王良借助多媒体资源和手段,将一幅幅图片、一组组数字、一个个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全班孩子都哭了。当课下有人质疑王良的课是否进行过彩排时,“学生的眼泪不会彩排。”王良的回答让质疑者语塞。

    是金子总会发光,“王良的思政课有意义、有深度”,通过西安市教科所教研员王利、陕西省教科院教研员邵亚茹的口口相传,王良的专业成长驶进快车道。

    2008年底,王良代表陕西省赴湖南长沙参加全国品德优质课观摩研讨会。“由于当时‘甲流’盛行,原本的公开课被临时换成说课,比赛现场没有学生。”王良回忆道。“虽然没有学生,但王良充沛的感情、慷慨激昂的解说,眼前仿佛出现了45名学生让全场评委听得热泪盈眶。“说课结束后,许多教师找我要联系方式。那节课让我找到了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尊严和价值。”王良说,“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老校长那重重敲在《社会》课本上的声音,我要做‘大先生’不做‘小老师’。”此后,王良频频在全国大赛上斩获头奖。

    “教师的根在课堂,但不能为了思政课而思政课。”在教学实践中,王良把思政课与生活结合起来。如在讲授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周末巧安排》一课时,他课前安排学生与家长共同度过周末,再让家长发照片、视频;课上让孩子互相了解其他同学如何过周末。许多家长表示,这样的课让一家人享受到久违的温暖。王良让学生自己做计划、搞设计,从课堂对接生活,把学校与家庭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思政课的教法有千万种,教学辅助设备更新层出不穷,但核心还是人。“教师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蕴含着育人的价值。”这也是学生“追捧”王良的思政课的原因之一。在课堂上,王良还会结合思政课的特点,把自编或者翻唱的歌曲嵌入课堂中:

    走进校园想起他,教室里的老师呀,童年生活多难忘,揉进了您的白发。

    记忆中的红领巾,飘扬在我的心里,多年呵护总难忘,最爱的是你兴华。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快乐就散了,匆匆小学就结束,满脑子都是同学哭了笑了。

    ……

    歌曲的使用,配合课前搜集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照片和视频资料,迅速拉近了现实和过往的距离,促进了学生情感的迸发。同时整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从多个方面、多重内容上,让学生有话说、能够说、愿意说,体现了课堂的参与性、体验性以及引领性。

    “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思政课的课程标准只给出了基本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如果教师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历的体验,让孩子更加充满情感地投入到课堂中。”王良不断进行着总结与反思,就像2005年那节公开课,那位与国外亲戚进行连线的教师让学生跳出教材看中国、看世界,进行了许多创新,而王良胜在守正,守住教材、守住学生、守住自己、守住教育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