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思政课,他们有话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9-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这就是思政课的力量。在展现10位思政课教师典型人物后,我们特别编发10位思政课教师代表推动思政课创新、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心得体会。

    刘美珣 |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思政课教师要有对学生负责、对学术负责、对教育规律负责的“三个负责”精神。

    对学生负责,就是必须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考虑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学术负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针对性,不断地研究和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对教育规律负责,就是遵从教育规律,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传播的特殊性与规律性,研究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了解学生的期待。

    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当代世界、观察当代中国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我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生活和人生是有帮助的。

    刘建军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作为思政课教师,你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打动人。什么是情怀?就是人精神上的内涵。思政课教师一定是有内涵的人,不能说“玉树临风”,但讲起课来一定会让学生如沐春风。此外,思维要新,思政课不能固定思维模式,拿着社会新发生的事往固有的理论上“生搬硬套”,说一些空话、套话;要开拓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等都对开拓思维有帮助。视野要宽广,知识面要宽广,只有放眼世界,研究起马克思主义来才会更有高度。

    思政课教师要有自信、奋斗、担当的精神状态,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体现为学为人的表率,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人。

    刘 勇 |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思政课不是简单的满堂浇灌,而是要将信仰点燃。这需要思政课教师付出更大的耐心。我们将不断加固信仰的“承重墙”,不断拓展知识的“同心圆”,不断扩建教学的“立交桥”,不断筑牢科研的“压舱石”,以更强的理论自信、教学激情、研究才情、服务热情,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明亮人生的塔。

    理论学习,只有与现实紧密结合,才能催发出勃勃生机;只有构建“习得—提升—转化—践行”全流程无缝对接的教育教学体系,学生在关切现实、亲身参与中,才能真正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陈培永 |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没有思想、理论,就只是形式上的思政课;但如果只有思想、理论,没有亲和力与针对性,思政课也注定达不到教学目的。

    思政课教学确实有一种“先天的”难度,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说教课”,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再加上学生对于世界、学业、自己有了更加深入和客观的看法,一些教师却使用说教、灌“心灵鸡汤”的教学,自然不会达到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不能只找外因,不察内因,我们应该相信,“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没有厚重的思想、理论、学术支撑,再多的浅阅读材料也无法说服大学生。到头来我们会发现,过多的案例、过多的材料、过多的故事,都是对真实问题的回避,都注定无法提供令人心服口服的答案。

    思想是思政课教学的“道”——最核心、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至于教学的方法,或者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都是“术”的层面。道与术的结合,是讲好思政课的前提,过多地注重术而忽视道,就自然而然地让思政课缺乏说服力、难以说服人。我心中的思政课,就是“思想—理论—政治”课,缺一不可,我们应该认识到:用思想理论所支撑的政治,才是真正的政治。无论思想、理论还是政治,都不是游离于我们外部的;在思政课中,有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生,思政课就是读懂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生的必修课。

    闫方洁 |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坚持内容为王,推进内涵式建设,是新时代上好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政课同样如此,精彩的内容需要借助合适的形式加以呈现,这便指向了思政课教学载体的创新,即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有味”的思政课堂,提升教学亲和力。大部分学者都普遍认同,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研究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手段,把国情观和价值观教育有机融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王学利 |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而我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思政课教师在讲课时,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做引导,将课程的核心问题导出。授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通过自己的智慧,用新颖的授课模式,让学生接受教材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也更认同。同时,还要利用强大的网络平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思政教育渗透进学生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针对学生提出的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平台还有思政课布置的实践作业,学生完成后进行上传,教师、学生都可以在平台上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思政课的初心是育人,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只有实效性才是检验标准。

    林冬妹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首先,思政课要将“政治要强”放在首位。打铁必须自身硬,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政治理想,把握政治方向,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其次,要厚植家国情怀,堂堂正正做“人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以深厚情怀感人、以严格自律示范、以高尚人格引领,为学生一生打下马克思主义教育基础。

    再次,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智慧滋养,以宽广视野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研究世界。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创新理念拓展教学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启迪学生思想、开阔学生视野、塑造学生灵魂。

    吴又存 |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中学特级教师

    许多人觉得思政课是“副科”,我不这么认为,只有内心认同这门课,才能潜移默化感染学生。不管讲什么内容,都要付出真心真情,这样才能打动学生。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思政课不是干巴巴的说理,不是死沉沉的教导,不能局限于校园的藩篱,应该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得到历练和洗礼。思政课最重要的意义是培根铸魂。一堂真正的好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传递信念、价值、追求,学生只有更加注重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思想建设,才能成为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陈明青 |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每个学段都有“责任田”,都有“一段渠”,同时又要从小到大、一以贯之。高中教学上承初中、下接大学,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应当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扣好人生一颗颗重要的扣子。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其间涉及多门学科,每一门学科都承载着德育的功能。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在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做好沟通工作,同向同行,让学生接受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除了横向的多维,还要注重纵向的连贯,上课一定要瞻前顾后,与初中、大学内容关联——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要符合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理论和生活距离远,往往阻碍了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思政课,关键是“拉近距离”,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获得真切感悟。

    杨琼英 |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学高级教师

    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开发适宜的校本德育课程。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学校要重视培养一批优秀教师,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要继续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在创新提质上下功夫,将“党建+”思维贯穿思政课教学始终,让党建“领航”学校思政课,结合学生特点创新模式,让思政课“活”起来、“燃”起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