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二中的现代化“逆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9-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一所“土气”的城郊学校,到每个人都洋溢着笑容的“现代化”学校,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

    虽然才开学,但刚过去的这个教师节,对山东历城二中来说,真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节。

    在教育部、人社部公布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名单中,历城二中榜上有名,学校还新入选“山东省科普示范工程示范校”……

    实际上,每学期各种纷至沓来的荣誉,如今已经成为历城二中的“新常态”。

    不过,面对荣誉,一向不苟言笑的历城二中校长李新生,却始终保持着“生于忧患”的清醒。开学初的教师培训会上,他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两个命题——“我们现在缺少什么?从哪里实现下一步突破?”命题的背后,是他对创新学校发展模式的目标愿景。

    近20年来,从一所名不见经传、偏僻的农村中学,成为今天在全国声名鹊起的优质中学,历城二中的崛起与革新,可谓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教育现代化“逆战”,也成为一批有作为、有理想,有着教育文化自觉的中小学校发展路径的典型写照。

    让孩子拥有完整的人生

    李新生至今仍记得,刚当校长时,有一位领导到学校来检查工作,临走时皱着眉头扔下一句话:“你这里的教师怎么看着跟农民似的?”

    李新生不做声,但这句话却刻在了他心底里。做事有一股倔劲儿的他不服气地想:“农民有什么不好?农民身上有很多优点啊。”

    出身农村,凭着农民般的勤勉,李新生带领全校师生卧薪尝胆。短短几年,学校硬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翻番,成为一所初高中学生7000多人的大学校。

    不仅如此,李新生还“饮水思源”,把这样农民式的文化写进校训。历城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家乡,他曾告诫家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学历史的李新生就把“人生在勤”作为历城二中的校训。

    “大家都觉得这4个字非常贴切,既是历城二中传承多年的精神,也是学校的风向标,激励着领导勤政、教师勤教、学生勤学。”学校工会主席王萍解读说。

    但那时候,周围也传来另一种声音:“历城二中就会死抓成绩,学生除了玩命儿学,什么都不会!”

    这话听起来也许不舒服,但李新生身上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他既不会因为旁人的评说而妄自菲薄,又总能从中汲取正能量,找到办学新的生长点。

    就在2008年,历城二中迎来50周年校庆,学校的校训也与时俱进,变成了8个字——“人生在勤,志达天下”。

    校训的嬗变,成为一个明确的信号,引领着这所学校自我迭代。

    最有说服力的,是历城二中近年来在英才教育上的一系列创新尝试。从2009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

    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教师们没有如数家珍地历数这些骄人的成绩,他们更看重的是教育的另一重价值。

    在历城二中的科技馆里,墙壁上一张张大幅照片是历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奖”的科学家们。学校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参加培优项目的学生每人认领一位科学家,自己查阅资料,写出一份科学家的小传记,最后汇编成册。

    “让学生跟着最优秀的人学做人。”学校负责培优项目的岳善华主任说,“我们不是功利地盯着学生的成绩,而是关注他们一辈子的成长。”

    就在这学期,在学校支持下,岳善华又有了新尝试。他们外聘专业师资,为参加培优的学生开设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专项体育课,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越是优秀的学生,我们越要求他们热爱运动,有体育特长。”岳善华说。

    刚刚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的刘红梅,是同行敬佩的奥赛“金牌教练”,也是忘我工作的“拼命三郎”。让刘红梅自豪的是,她的学生不仅学业优秀,而且会生活,会做人,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让刘红梅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叫王昕的女生,当年成绩并不突出,但进入大学后,对化学兴趣浓厚的她表现出极强的科研能力,读博期间,她的研究成果就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

    也因此,谈及英才教育,刘红梅深有感触:“与那些‘高考工厂’‘超级中学’相比,历城二中最大的特质就是创新与开放。我们更希望让学生拥有完整的人生。”

    惠及人人的科技创新教育

    2018年夏天,喜讯传来,历城二中的课题“普惠创客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这几年,李新生对创客教育着了迷。原本是“门外汉”的他,碰到陌生的专业词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带着教师们四处取经。

    为什么要如此煞费苦心?李新生此举背后蕴藏着实现学校转型、探路未来教育的“野心”。

    十几年前,信息技术教师高月锋被委以重任,要在学校开设一门创造发明课。在许多人眼里,这个想法未免异想天开。

    但这难不倒李新生,他请来专家在学校作创造发明的报告,把创造发明课排进了学校课程表,面向全体学生,每周一节课。

    那一年,学校居然有五六十项创造发明申请了国家专利,还有十多件学生作品被选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不仅如此,李新生还专门腾出近200平米的两间大教室,作为创造发明课的专用教室,又向知识产权局申请了5万元的启动经费,用于购置各种工具和材料。

    学校如此给力,高月锋不负众望。几年下来,科技创新教育慢慢成为历城二中的一大特色。学校编写了创造发明课的校本教材,学生每年申请的国家专利都有五六百项之多。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历城二中也成了从不缺席的一等奖“专业户”。

    2012年,学校图书馆进行改造扩建,李新生又毫不吝啬地拿出一层楼作为学校科技馆。

    “面积有1200平米,投入了200万元,当时号称全国最大的校园科技馆。”高月锋激动地说。

    惊喜还在后面。2018年是历城二中办学60周年,学校搬迁重建,一座占地388亩的现代化、高科技校园投入使用。

    让高月锋做梦也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学校给他的“地盘”更大了。“你们看,这栋楼从2层到7层,全部7000多平米都是科技创新空间,有科技馆、微机教室、机器人实验室、创意工坊……”高月锋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

    有了这样令人羡慕的“造梦空间”,学校也抓住机遇,再次实施课程升级,推出了“普惠创客教育”,其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探究类普惠课程,也有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的技术类课程、机器人课程、网络学习课程等社团课程,还有面向少数具有创新潜质学生的竞赛类课程……

    在这里,“普惠”还有了另一层含义。学校挂牌成立了“泉城创客中心”,周边的中小学通过电话预约都可以到这里免费参观、体验和学习。

    而在李新生的心目中,这个创客空间还有更大的使命担当。未来,这里将成为学校的核心部门,研发智能学习系统,变革学校的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

    艺术和体育成了“先修课程”

    如今的历城二中,随着校园环境的更新换代,在精神气质上也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在学校新落成的图书馆里,有着全济南市最大的新华书店。学校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把书店引入校园。与一般的新华书店不同,这个店有咖啡饮料,有文体用品,还有布置温馨舒适的茶座。

    每到课余时间,书店就成了师生们流连忘返的空间。学生们开小组会议也喜欢来这里,有的老师干脆带着学生在这里上起了阅读课。

    已经毕业的学生回到新校园,无比艳羡地说,大学也没这么好的条件!

    让这里更像大学的,还有一系列大学先修课程。比如,学校与清华大学创新实验室合作,历城二中学生只要学有余力,都可以远程登录学习系统。

    而在记者看来,历城二中还有另一类“先修课程”,它关系到学生一生更长远的发展。

    9年前,音乐教师赵立秋调进了历城二中。在一所严抓教学质量的中学,音乐教师能有用武之地吗?她心里多少有些犹疑。

    “你能来太好了,我希望你把学校的舞蹈团带起来。”第一次见面,李新生这样对赵立秋说。

    一开始困难重重,学校没有舞蹈特长生,赵立秋就从毫无基础的学生教起,两年多时间,她带队参加全省舞蹈大赛,载誉而归。从那时起,无论全省还是全国比赛,学校次次获奖,从来没有落空过。

    当获奖成为习惯,赵立秋开始反思:“比赛和获奖就是我的教育目的吗?显然不是,那什么才是学生需要的艺术教育呢?”

    在培养好有艺术专长学生的同时,赵立秋带领着整个音乐教研组,面向更多对艺术感兴趣的孩子,开设了多种“普惠性”艺术课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