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茜:大学生最期待这样的思政课
撕掉大学思政课“枯燥乏味”的标签,打破思政课教师“刻板无趣”的印象,丁茜的思政课以超高人气“一课难求”,她也成为“00后”大学生眼中的“茜茜女神”。 从曾经讲台上的演说家,到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丁茜在思政课的改革上先走一步;做学生生命里的一束微光,丁茜为思政课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现实意义,让教育入脑入心! “卡尔·马克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贵族家庭出身的燕妮,为什么愿意跟随马克思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家财万贯且才华横溢的恩格斯,为什么会自甘做马克思身后的‘第二提琴手’……”9月2日上午10时,华中师范大学8号楼413教室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丁茜在开学第一课上,用短短几个问题迅速吸引了本科新生的注意力。 在往常的印象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常被贴上“枯燥”“乏味”的标签,任课教师往往与“刻板无趣”“死记硬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丁茜却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充分发挥华中师大信息技术手段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的优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成了“一课难求”“人气最高”的课程,成为“00后”大学生眼中的“茜茜女神”。她是如何做到的?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呢? “用三个故事讲好‘思政第一课’” “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父系有五代是犹太拉比(特别阶层)。除了家境优越,马克思在青年时代还完成了从‘坏小子’到‘大学霸’的华丽转身,22岁时被耶拿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随着老照片在屏幕上不断变换,丁茜用言语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将台下学生带进了马克思的青春岁月里。 学生们一边听讲,一边小声讨论:“妥妥的人生赢家”“原来马克思是‘富二代’”“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为什么会替穷苦人民请命……” 在学生这样的议论中,丁茜徐徐讲述马克思以笔代枪,40年先后四次遭到政府驱逐的颠沛流离之路,让学生从其人生经历中去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魅力。而结论也就自然得出:马克思生来富贵,从不愤世嫉俗,他的出发点不是个人;如果一切从个人出发,那不过是个小市民;一切从钱出发,那就是夏洛克式的犹太人;而一切从别人出发、从共同体出发,这才是无产阶级革命者。 紧接着,丁茜绘声绘色地向大家讲述了另外两名“90后”的故事——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常常在湖南图书馆一幅硕大的世界地图前驻足思考:“世界这么大,那会有多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过得幸福吗?”在无限怅惘中,他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气壮山河的诘问,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为中国人民求解放的斗争洪流中。 恽代英曾在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负笈求学,投身革命事业时,他这样比喻道:“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正当学生们听得入神之际,丁茜引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不同于其他学说和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三位青年的身上都体现出了理想和担当,我们这一代青年要有宽广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和高远的理想,要关心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要对宇宙、社会和人生有深刻的思考。”下课铃响,化学学院化学专业(师范)2018级本科生李淼在课本上记下这样的语句。 丁茜认为:“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喜爱,包括对授课教师的感觉,大体上从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所以我会在每年的新学期,用这三个‘青年人’的故事讲好‘思政第一课’,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生活中发掘思政教育的‘钻石’”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的辩题是‘真理会不会越辩越明’……”前不久,丁茜以辩论赛形式,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真知灼见产生之时,习惯与偏见就早已站在它的面前,以至于真理最初只被少数人掌握。但真理之火有时会变得黯淡,但它永远不会熄灭。真理与谬误的争辩终将以真理的胜利而告终,而真理之光必将照亮整个人类。”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又可分为主观与客观真理。我觉得对方辩友非常英俊,这是主观真理。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只是客观真理;辩只是一种行为,不是规律,它建立在两个或更多的对立观点之上。” …… 在稍后的“奇袭”及自由辩环节,大量的追问、逼问、反问极其考验双方辩友的缜密思维和临场应变能力,锻炼大家“抓逻辑-找重点-寻谬误-精表达”的能力,令不少学生大呼“看得过瘾”“有趣又有料”。 “学生对老师讲授的东西不感兴趣,不是因为对这个课不感兴趣,而是对你提出的话题不感兴趣。”丁茜说,“由于哲学过于抽象、晦涩,我平时在看新闻、电影的时候会留意相关素材,将哲学家的奇闻轶事、艺术家的电影作品、社会活动家的新闻时评、生物学家的有趣实验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为枯燥的教学内容‘穿上糖衣’。” 曾经,一则“科学家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的新闻在各大网站刷屏。丁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课堂案例,将这一案例添加到了次日的课件。 “中科院专家认为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如被证实,相对论地位将动摇。那么,今天的真理也许就是明日的谬误吗?”从学生普遍关注的新闻入手,丁茜巧妙地引发了大家对“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思考。 “鱼儿离不开水是一个常识,但弹涂鱼可以利用发达的胸肌在滩涂上跳跃,甚至能爬上水边的小树枝。因此从广度上而言,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丁茜继续补充道,“不过,欧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各自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小于和大于180度的说法,在各自的适用范围内都是正确的,这又说明任何真理都体现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历史、文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不断在一门公共课上体现,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这门“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并亲切地称丁茜为“茜茜女神”。原本极为枯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自然而然地成了“桂子山上最受欢迎的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掘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一颗颗‘钻石’,然后成为一个‘串项链的人’,带给学生不同的学科视角,才能让思政课越品越有味儿、越嚼越有料,我知道大学生最期待这样的思政课。”丁茜说。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 “你讲你的课,我睡我的觉”的现象不再存在,可怎么让大学生真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呢?丁茜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一是教学内容要有知有味,既要避免流于肤浅和娱乐,让课堂“实”起来,也要改变学生的刻板印象,让课堂“活”起来;二是课堂要走出去、专家要请进来,线上线下教学空间相结合,全程育人;三是教学评价要创新,以多元评价为助力,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无论课上得多么妙趣横生,只要你在面对学生提问时语焉不详,那么思政课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丁茜认为,“很多大学生在遇到社会上的负面问题时,会习惯性地拿西方来对比,如若没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很容易得出模糊甚至错误的结论。” 几年前,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沉渣泛起,针对大学生的疑惑,丁茜主动开启了一场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课堂讨论——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为什么存在黄继光、邱少云等英烈被抹黑被丑化被否定的现象?” “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形成了某种网络勾连,将文化问题与历史问题杂糅,在娱乐化和自由化面具的伪装下不断传播。试问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何以勾连?” “如何遏制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蔓延?” 学生通过查资料、摆数据,主动讨论背后的种种根源:两类虚无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以另一批“精神文化领袖”代替民族脊梁,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侵蚀人们的思想意识,颠覆人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进而彻底瓦解民族精神。而一旦真正的文化领袖被驱逐、民族脊梁被摧毁、民族文化被取代,这个民族就会彻底成为“他者”的附庸。 除此之外,丁茜还会带着学生走出象牙塔,到社区、到农村、到企业亲身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从不同人群的人生故事中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邀请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大咖,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综合性评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好习惯……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