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生标准 □ 本报记者 李炳亭
“新学生”的标准,是基于对教育目的和期望的判断。如果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那么,“新学生”就代表着“新人类”,他们“族群”和数量的多少决定着“未来世界”的性质和品质。
1. 新学生需具有终极使命感,放眼世界,他是“地球村”里的公民。
2. 要敢于担当,对自己和自然负责,对社会和家人负责,对国家和人类负责。
3. 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4. 善于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5. 有自信,有毅力,有意志。
6. 会反思,敢质疑,善沟通。
7. 具有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8. 有契约精神。
9.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10. 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解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当我们把好学生定义为“成绩”优秀、循规蹈矩、遵守纪律、老实听话时,教育就昭示着离“人”越来越远了。如果回到“人本”价值观上思考,学生首先是一个“独立”于一切目的之外的人,而工具教育显然是“反人”的;其次,传统的以控制为手段的教育,显然是对个性的剿灭;再其次,学生是“个体”,他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学校作为一个“群体”概念,则需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与担当。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的一段讲话,对于我们明确好学生标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他说:“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温家宝总理也曾说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
在中国教师报的“四新”教育学里,我们认为“新学生”首先应身心健康,其次要敢于担当,再其次是要具备一定的学习、实践、创新、合作等基本能力。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提出要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人。“新学生”标准的应运而生,是基于教育现实背景下的新时代、新任务、新内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