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出一所好学校 ——河北省三河市冶金中学的成长探索 □ 本报记者 韩世文 □ 薛红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长和教师的观念,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课堂流程的进步和完善,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深度;校园文化的形成和推广,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持久。一所好学校如何而来?河北省三河市冶金中学,用一个“炼”字实现。冶金,是一个锤炼的过程;“炼”出一所好学校,是不断研究的结果。

  

  曾经,作为国家地质总局冶金一局子弟学校的河北省三河市冶金中学,可谓“衣食无忧”。2003年划归地方管理后,这所只有教职工78人、在校生不到900人、河北燕郊国家高新区内规模最小的中学,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走出小学校发展的大步子,成为办学者一直思考和追寻的问题。

  没有找到对的路子,走得再快也无法成长为一所真正的“好学校”。

  直到卞文杰调任该校校长,直到他们认识了杜郎口中学、天卉中学,直到课改成为这所学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直到学校开始在“炼”字上下功夫,一切开始发生真正的转变……

  “炼”观念:认识决定高度

  观念指导行动,认识决定高度。观念不能一时形成,认识也不是突然而至。这是一个在研究中不断向上攀登的过程,不断站在昨天的起点上开始今天探索的“炼”的过程。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长的远见卓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在教育变革时期的方向,远见又常常与责任、感情、观念有着某种关系。因此,当卞文杰走上校长的岗位,看到了孩子们的学习状态、生存状态时,一种忧虑在心中郁结。

  如何突破学校办学的瓶颈,找到一条符合冶金中学发展的新路子?卞文杰与副校长李瑞国、王云等开始了上下求索,与教师们一起探寻教育改革的路径……

  研究往往从问题反思开始。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教育?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对学生发展有利的课堂?什么样的学校,才是把学生“冶炼”成金子的学校?这一系列的追问,在卞文杰的脑海萦绕不散,学校教育,也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逐步探索和解决中得到发展。

  卞文杰翻阅了大量的教育改革文献资料,李瑞国和王云等校领导又带领教师到课改名校实地观摩学习,经过反复的思考,他们发现,课改学校成功的关键,便是还权于学生。因而,冶金中学最终决定选择高效课堂和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

  2010年10月,冶金中学拉开了以“立足文化引领,坚持改革创新、打造高效课堂”为主旨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大幕,他们以让每一位学生实现“学会、会学、乐学、创学”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让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于是,学习借鉴成为改革之初的主要工作。无论是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培训,还是冶金中学自己组织的外出考察;不管是课改专家的精彩报告,还是课改名校长的现身说法,都让冶金教育人眼前一亮,心中“燥热”。此外,还有边借鉴边琢磨边实践的小组建设、课堂流程安排。冶金中学的高效课堂建设,就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摸索实践中,深一脚浅一脚地“炼铸”着自己理想的教育

  “教师发展的高度,几乎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深度。”卞文杰在反思多年课改实践,走访大批课改学校后,有了这样的认识。

  在冶金中学这样一所转制学校,既有多年习惯于传统教育的老教师,也有对新课改认识尚浅的新教师,如何让他们统一到课改的路上来,转变观念,真正心甘情愿地从课堂中“隐退”,还学权于学生?

  卞文杰知道,作为校长,埋怨自己的教师是没有用的,就如同教师埋怨自己的学生一样。校长应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态,同时也要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适合的环境。基于这样的认识,卞文杰开始有意识地去“炼”教师,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冶金特色的教师校本研训方式。

  冶金中学教师的观念转变首先是经历了高效课堂理念培训——全体教师五下河北天卉中学取经,参与了为期5天的全封闭体验式研修班。回校后,再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发展目标,组织全体教师召开课堂模式改革分析会、研讨会,研读课改专家专著,对教师进行全方位“洗脑”培训。

  其次,实行课堂操作培训。课改名师上门指导,到冶金学校为教师课堂教学把脉会诊,课改专家入校调研指导。

  与此同时,相应的课堂流程不断出台,在实践中又增加了“问题即课题”的反思培训。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师论坛活动也相继开展起来。

  学校督导处在教师课堂检查过程中,用摄像机记录下师生在课堂的行为举止,以此来验收教师的学习效果。

  通过教师观念的转变,来实现学校教育的长久发展,是卞文杰最自豪的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才有了冶金中学在教学模式中走完了“理念变观念、观念导行动,行为达形似”的第一阶段,并且在2011年3月推出了“网络环境下的助推式探究学习模式——五步三环一提升教学法”,开始研究“观念再提升、标准再细化、操作再规范、行动达到神似”的第二阶段。

  2011年底,该校得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长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课题开始招募实验校的时候,冶金中学又积极组建研究队伍,与本报课题管理中心联系,主动申报参与子课题的研究。目前,该课题已经通过审批,学校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炼”流程:行动即价值

  课堂承载未来。但是,冶金中学的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又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学业基础不同,品性习惯迥异,如何才能帮助每一名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喜欢并主动去学习?

  许多教育的成功案例告诉冶金教育人:社会进步了,教学模式和手段必须更新。只有重建课堂流程,制订教学规范,才能保证冶金中学教学的底线、让不同背景的孩子实现真正的学习生活。

  因此,冶金中学不断在实践和研究中,寻求发展和进步。卞文杰告诉记者:“行动可能会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朝着解放学生、还权学生、改变学生生命状态方面的行动,必然是进步的,即使步子不大,也必然存在价值。”

  于是,课改路上,逐渐清晰和完善的冶金课改模式浮出水面,即:“网络环境下助推式探究学习模式——五步三环一提升教学法”。

  首先,“网络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就是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辅助资源——多媒体、网络平台、校讯通设备、图书资源、实验设备、科技制作、社团活动等。让多媒体技术和实验设备资源,融入操作的流程和环节;让图书、报刊、教学资源和科技创新,融入师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让课余的社团活动、科技制作,成为课堂的延伸;发挥校讯通、QQ、微博、校园网等资源,加大和社会、家长、师生的沟通力度。

  其次,所谓“助推”就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应成为学生健康发展、自信成长的助推器。学校用文化熏陶、心灵导航、规劝引导、家校合作等形式和举措,达到“启迪、召唤、激励、点化”的作用,为学生健康发展护航,为学生的自信成长铺路。总之,“助推”的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知识,从而,培育健康人格、提升学习力。“助推”就是激发、激活、激励。

  再其次,“探究性学习”模式是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动嘴说”。“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探究学习”就是自觉、主动学习,合作、互助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探究、一次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学科的思维本质,提升学习力。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

  为很好地落实“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冶金中学结合自身的学情和实际条件,设计了落实网络环境下助推式探究学习模式的“五步三环一提升”导学法,从而为冶金中学教师提供了具体的、统一的、可操作的导学流程。彻底实现了教师从传统的教师传授型课堂向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型课堂的转变。

  尽管如今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在实践中,在教师们反复的锤炼下,新的课改模式还是显现了先进性。一些走在前面的教师,还结合学科教学的实际,在学校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如历史学科李雪红的“235”自学法;语文学科李海霞的“八步自学法”等。

  冶金中学还在目前的基础上,由校长带队,组建了一个全校教职工的教学反思队伍,总结出了当前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举措。

  “炼”文化:培植“核”动力

  模式可以解决一时的课堂问题,但无法真正解决学校长远发展的问题。不管是有效的教学流程,还是熟练的个人技巧,最终,冶金中学的教育人,要形成统一的教育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所谓的学校文化。

  对于冶金中学来说,不断经历着锤炼的过程,不断在课改的路上历练,最终学校文化构建的核心词,依然且只能是课改。因为只有课改,才能让这样的学校走得更远,才能在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于是,2012年的春天,冶金中学获得的那一笔不小的建设资金,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外显工程,提供了设计规划的无限可能。有了物质资源的保障,这条“炼”文化的路,势必将走向更深更远。而在此之前,冶金中学的文化建设,也是一直在不断的研究中,前行着。

  课改不仅是改课,也不仅是从课堂入手的教学改革,其实质是改文化。流于课堂形式的修修补补,永远也无法体会课改的精髓。因此,卞文杰在推动学校改革的两年间,一直想着怎样把课改引向改文化的深水区。在这样的追求中,冶金中学提出了“文化引领,自主管理,打造有信仰的文化,用文化增强学校、班级乃至小组的凝聚力”的理念。把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设置了新的处室“文化处”,向着“处处有文化,班班有灵魂,组组有特色,人人有信仰”的文化目标努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政策直通车     下一篇:2020我们一起寻找好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