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一线引导学生投身于劳动人民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新书发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黄浩) 11月7日,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主办的“引导学生投身于劳动人民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新书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举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殷长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北师大教授、全国比较教育学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秘书长肖甦等专家,以及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百余人参加了此次发布会。

    2018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再一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党和国家已经在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如何在学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则需要更多研究与探索。” 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李东表示,通过回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观点与具体实践,可以为当前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开展提供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的影响、实施劳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的思想和经验,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 殷长春说。

    《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是关于劳动教育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出版策划人、教育科学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祖晶编审回顾了引进出版苏霍姆林斯基系列教育名著的经历,苏霍姆林斯基结合在帕夫雷什中学多年工作的亲身经历,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劳动教育作了全面细致的阐述,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泉小学校长高峰在会上介绍了玉泉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尤其是创设农场课程的实践探索。据悉,玉泉小学在北京市延庆区开发了50亩农场校区,农场课程已经成为学校课表里的一部分。每学期学生在农场校区开展为期一周的农场课程,种菜、爬树、做豆腐、包包子……学生们在农场里体验春种秋收、动手劳作、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农场课程与其他劳动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向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环境,一个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存世界、走进生活的场景,以‘亲临、亲触、亲做、亲悟’为原则,打开了儿童与世界的通道,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获得经验、促进成长。”高峰说。

    在沙龙环节,围绕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启示和借鉴、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育人价值等话题,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度探讨。

    肖甦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原著的写作背景。她说,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最想表达的是对劳动的态度和认知,其次才是对劳动本领的掌握。其倡导的劳动教育不是劳动技能教育,而是以“德”为出发点,强调劳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曾天山则指出,劳动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生存教育;二是职业启蒙价值;三是联通了“工作的世界”或是“劳动的世界”。此外,劳动还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分工合作精神。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卢晓东从哲学的视角阐述了对劳动的本质理解。他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是以真正的教育家姿态去把握教育的本质,在《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一书中所提出的“认识性劳动”等概念的理论价值、将劳动的整个过程呈现给学生的做法以及把学生带到工业化的前沿等理念,对人工智能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当下教育工作者深度挖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中心副主任曲霞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角度阐述了如何解决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问题。她表示,劳动教育既有渗透德智体美各育的作用,也有整合各育的功能。因为劳动是五育中唯一通向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的教育,它要整合引导大家创造性地把所学的知识、养成的情感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劳动教育是渗透、整合和辩证的过程。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梦想,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未来的职业和事业也不会有好发展。教育者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那么孩子就有更多可能去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高峰最后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