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引发的教育思考(四) 赵新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按语:最近,我分别抽取了一所农村和城市小学四年级六年级中的1个班级(各50人),针对“学生特长及理想、课外活动、家校合作、家长教育期待”等有关问题,从学生和家长两个不同角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出乎预料。由此引发了我对当前教育教学现状的诸多思考。

  从简答题“你认为你有哪些特长?你的理想是什么”选择出的特色问卷还发现了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即:这些有特色的问卷大都集中在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身上。

  为了进行这方面的比较,我专门向发放问卷班级的班主任索要了学生成绩花名册(注:这些成绩一般是不向学生和家长公布的),并对照必考的语数外3个学科进行比较,发现在“特长”和“理想”方面比较有特色的学生大都集中在10~40名之间(按照一个班级50名计算),前10名的学生很少,后10名的学生也很少,这似乎应验了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前十名现象”,即学生们步入社会后,最有成就的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前十名,而是成绩在二十名左右的人。

  我觉得,无论从教育教学经验还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特别需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但是,我们的大多数学校却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校,大多数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几乎都被一次次的考试淹没了、扼杀了!

  我把被试的农村组六年级选出的特色问卷做了个比较,发现其中两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很大,一个是班里的前几名,一个是后几名(这是选出的所有特色问卷中仅有的一例),他们在“特长”和“理想”上都很有个性。如:成绩好的孩子这样写道:“我认为我的管理能力比较强,凡是我管的,我一般瞪一眼就可以安静一会儿,我觉得我的理想是当主持人。”而那位成绩差的学生则写道:“我的特长是修理东西,当一个修理工。”二者对比,不难看出两个孩子在班里的地位和处境乃至对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长期以往,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给后一个孩子提供机会,那么他必然会失去学科学习的兴趣,甚至导致中途辍学,影响终身发展。

  通过对这次特色问卷答案的分析,再一次向我们的学校教育敲响警钟,即学校教育尤其是为“人的一生奠基”的小学阶段教育,万万不能一味地应试,一味地追逐分数,那样是会扼杀一大批孩子的天性的,这是和“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文明背道而驰的。

  目前,在课改的大背景下,一些学校开始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新途径,在这方面最值得推崇的是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举办各种“兴趣班”,甚至开设“选修课”,如:艺术方面的“民乐”“西乐”“形体”“舞蹈”“戏曲”等,体育方面的“田径”“球类”“游泳”等,美术方面的“写生”“国画”“西画”“书法”等,还有科学方面的“种植”“养殖”,甚至“机器人设计”“物理探究”等。使孩子们犹如到了超市,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各取所需”,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及至多元社会对人才的多样需求。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最为理想的现代化的教育吧!

  最后我又联想到教育督导工作,多年来,在学校各种“功能室”的设置和应用上,为什么一些督导机构和学校的管理者们总在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我认为,其根本原因也是没有把教育督导的着重点放在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