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白杨的高度 ——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发展之路 □ 王 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老学校如何历久弥新?这是教育界研究不息的话题。或许,一所从历史中走来的农村高中,能够告诉我们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开启一条追随时代的创新之路。

  初春时节,我们走进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一眼就看到两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走近树下,抬头观察,我们惊喜地发现枝头已经冒出了翠绿的嫩芽,而每一片新芽,每一片绿叶,都昂着高贵的头,望着天空的方向。该校校长张建明介绍说,两株白杨是厉中半个多世纪成长的见证者,它们“正直、坚韧、自信、奉献”的精神,早已深深地烙在每一代厉中人的心间。

  一所信奉白杨精神的学校,令人心生敬意。

  1956年,赣榆县厉庄中学诞生于美丽的连云港市。2004年,学校实现初高中分离,更名为“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同年首批被确认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踩着历史的步点,厉中逐步成长为当地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

  然而,轰轰烈烈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古老的厉中带来了新的挑战,她该如何继往开来,再攀高峰?此时,白杨给学校以灵感,学校果断地提出了“与白杨树共成长”的口号,以“尊崇白杨,关注环境,倡导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和乐共处;师法白杨,关注发展,追求正直、坚韧、自信、朴素和谐共进”为办学理念,真正“以人为本”,重在多元发展。

  自主发展:“‘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在高一(2)班的语文课上,PPT中正在播放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发现,这堂课并不是传统的老师给学生讲,而是学生自己给自己上的,整堂课大致可以分成六大模块——

  首先是自学质疑,同学们人手一份提前完成的学案,围绕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提出疑难问题。其次是交流展示,大家先在8人小组内交流展示,再在全班交流展示,分享思维过程,共享学习成果。第三是互动探究,针对课堂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又在组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四是精讲点拨,由老师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第五是矫正反馈模块,本模块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最后是迁移应用模块,本模块要完成巩固案中的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

  与印象中冗长而沉闷的语文课相比,这堂课显得短促而活跃,也给我们留下了几点深刻的印象:一是问题的生成非常精彩;二是同学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十分出众;三是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和谐。下课后,万利芹老师介绍,目前全校都已普及这种“‘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但“六模块”并非模式而是变式,教师可以灵活选择几个模块来建构课堂。

  课,应该怎么上?自课改在江苏省启动以来,厉中人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2010年,连云港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厉中随即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理解“‘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基本内涵——确立“学生主体观”,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实践出真知。为了推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厉中对教师开展了全方位的培训。数学老师刘永琳是课改中涌现出的一颗明星。一年多来,学校多次派他和其他老师到山东、南通、扬州等地学习,名师、专家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理念让他豁然开朗。每周,学校还会推出两节校级示范课,正是通过示范课和赛课,他和万利芹、樊荣、张曼、庄丽霞等老师一起,成为了校级教学新秀。此外,老师们还参加教学论坛、论文比赛、教案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到底好在哪里?不少老师认为,它是动态的、生成的课堂,在建构中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想说会说,学习有了主动性和自觉性,引领他们当堂完成作业,让“减负增效”变成了现实。而老师们的素养也有了显著提高,他们转变了观念,在课堂上努力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这样的课堂,真正成为了生命成长的原野。

  多元发展:缤纷的体艺活动

  上午9点40,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同学们兴奋而有序地来到操场上,参加大课间活动。伴随着《英雄少年》的激越节奏,身着蓝白相间校服的同学们,整齐划一、精神抖擞地做起健身操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活动的风景。做完操,女生们做游戏、踢毽子、跳绳,男生们玩篮球、排球、乒乓球,他们红润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下午3点40,正有些疲倦的同学们又有了新的乐趣——兴趣大课间。这边,武术队在切磋武艺,那边,健美操队在苦练基本功。美术室里,同学们挥洒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音乐室里,孩子们挑战着音色的极限……精彩的校园生活,真令人如痴如醉!

  在学业繁忙的高中,主课挤占副科的现象比比皆是,像厉中这样“大方”地给学生两个大课间的学校还真不多见。对此,张建明说:“教育应该着眼于未来,我校的办学特色是‘健思健体,让文体并高,育德育才,求德艺共荣’,目的就是实现学生多元发展、终身发展。”

  2010年,在张建明亲自率领的体卫艺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厉中开展了别开生面的“阳光体育活动”。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体育器材,每天开放两个大课间,每年召开两次田径运动会。一年四季,校园里广播操、跑操、武术、跳绳、拔河等活动与比赛从不间断。

  艺术也是厉中的特色教育之一。这里的学生不仅每周都有音美校本课程,而且还能自己选择艺术兴趣小组。“开放互动”的艺术教学,发展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完善了他们的人格。在每年的合唱比赛、健美操比赛、文艺汇演、校园艺术节等活动中,总有一大批优秀的文艺节目和书画作品涌现出来,把校园装点得缤纷多彩,品位高雅。

  体艺是一条宽阔的路,它不仅通向每位同学神秘的潜能,而且通往他们无限的未来。在2011年高考中,厉中体育、音乐、美术本科上线人数均傲视全县,一批有才华的孩子从这里走向了更高的人生。

  在厉中的采访是一段美妙的旅程,因为这里的教育能让心变得轻松、自然。事实上,厉中正在经历的改革,不仅是一次教学改革,更是一场文化变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