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木马”搭建对抗平台
“旋转木马”式互动交流,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与对抗的平台。此课例中,每个组派出“使者”旋转般出访另两个组,各组对来访者质疑、挑战、评价,使得课堂群情激昂,妙趣横生。
一、课前小组依次展示组训(群情激昂,精彩亮相)
一组:我们有什么?勇气!我们争什么?第一!永不止步,所向披靡!
五组:全力以赴,顽强拼搏!虚竹傲梅,五组争魁!
二、课前字词检测,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八年级语文),先完成字词检测。
生导学案自测,师出示答案,生对子互批,针对错字创造巧记方法。
生:“誉”字可以这样巧记,上面是兴,下面是言,是高兴时说的话。
师放映视频,激情导入:圆明园,这个最大、最美,拥有人类最多珍宝的园林,却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一场大火中灰飞烟灭,这是人类文明的大劫难!这把大火灼痛的是中国人一个时代的苦难,也点燃了一个遥远国度的伟大作家的愤怒。当满载而归的巴特勒上尉想借助雨果声望为此歌功颂德时,雨果毅然写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今天,我们学习这篇书信,去寻找历史公论,触摸人类良心,叩问责任担当。
三、分享阅读,整体感知
师:请以分享阅读(对子边读边就阅读感受轻松地交流)的方式走入本文,在对子分享阅读后大展示,请同学依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交流阅读的感受和收获。
四、“旋转木马”,感悟体验
师总结并提升后,自然提出要求,在小组内有感情朗读触动内心的语段,然后交流感受,并推选和打造本组的两位出访使者。
生在四人小组内依次有感情朗读并交流感受后,迅速确定出访者,并纷纷为出访者出谋划策以期成功出访。师巡视各小组交流情况,并适时倾听与点拨。学生组内活动完毕后,各组推选出的访问使者以旋转木马形式出访。
旋转木马,即组间展示。每个组的使者都带着本组成果依次出访两个组,交流互动中丰富认识,提升高度;各组同时对来访使者评价,优胜组大展示。二组和六组被推举。
第六组:全员展示(自豪地)。有感情地朗读“请您用大理石,青铜器……属于人类的”语段,并品味词语、调动联想、谈感受等,展示完毕,他组3位同学给予精彩补充。
第二组:全员展示,配合朗读“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瞥见亚洲文明的剪影”并进行了准确鉴赏。
他组生质疑:你们朗读精彩,读出了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但是我有个疑问,为什么说是“不知名的杰作”?
二组生:我认为,因为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圆明园,所以用了“不知名”这个词。
他组生:我补充,因为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与外国很少来往,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
师提升:因为你们的质疑,我们多了一份对历史的了解。清王朝自以为是无人超越的大国,闭关锁国。但是那时英法两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虎视眈眈盯着世界。“不知名”写出了中国的封闭落后,而掠夺者一旦耳闻目睹了圆明园的举世无双,就贼心大起。
第三组:我们想毛遂自荐。
师:好,精神可嘉!
小组配合朗读并赏析:“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生结合词语“丰功伟绩”、“笑嘻嘻”,品味英法联军的无耻、贪婪、令人发指的罪行。
他组生质疑:三组朗读得很有感情,读出了雨果对他们强盗行为的谴责。但是文中为什么不具体详细地描述他们劫掠的过程,而只作寥寥几笔的交代?
他组生补充:因为他认为这次远征与对巴特农神庙的劫掠有着相同之处,而那次劫掠是世界皆知,而且这次是更大的罪行,所以不用细致描写。另外,其实“洗劫”、“放火”、“强盗”等词语已经描出了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
五、探究反语,触摸雨果
师:雨果对艺术和人民的深爱让他眼中有泪,心中流血,言辞锋利。结尾处语言铿锵有力,“这就是我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其中“全部赞誉”指哪些词,请找出并探究其效果。
探究后第五组争先展示。当一同学说“这里的文明不是文明,野蛮不是野蛮”时,同学们面露疑惑。
全班沉寂片刻,一生恍然大悟:我认为这个文明与野蛮是巴特勒上尉的看法,他认为欧洲人是文明人,而中国人是野蛮人,而这并不是真正的文明与野蛮。
又一生站起(激动):这是雨果写给巴特勒的信,怎么说是巴特勒上尉的观点呢?我认为这应该是作者自己,对身为文明人却干出这种野蛮的事情感到耻辱。
另一生争论:我认为这应该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观点,人们大多认为欧洲人是文明人,却不知道他们真实的本性。
又一生站起慷慨陈词:大家请注意,这是谁的观点并不重要,我们接着往下读“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文明怎会对野蛮干这种事?所以本质上看,“文明”正是野蛮,“野蛮”不再是野蛮。(语言干净利落,层次清晰。)
师生为精彩的对抗而掌声雷动。
五组生继续展示并总结:这些词都不是本义了,但更加痛快淋漓地表达了憎恨之情,也揭露了虚伪的罪恶本质,讥讽了其无耻行径。
师顺势强调反语手法特点及作用,引导学生以反语表达对侵略者的憎恨,并迁移练习:
这些殖民者先自欺而后欺人,这么一来,侵略变成了传播福音,抢劫变成了开发,罪行变成了( ),一切( )的行为在历史的舞台上演了。
生对练交流(欣喜地运用新知),填入“功德、成果、光荣、助人为乐”等词。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雨果是怎样的人。师生共同探究并认识到雨果不计个人得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宁愿选择流放异国的生活,也决不妥协,是最伟大的善,是胸襟开阔与勇敢。
六、拓展延伸,对话雨果
师以雨果雕像入驻圆明园为背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与雨果或圆明园对话。各小组紧张地准备创意展示。
一组:创作颁奖词。一组主持引出展示,组员分工一人一句有感情朗诵,最后一句合诵:
你是黑暗中的掌灯者,用你的心灵照亮颤抖的中国!你是世人中的清明者,用意志直抨反动政府;你是难得的文明者,用言行诠释道德良心!你是正义的勇敢者,用无畏讽刺侵略战争!感动中国十九世纪人选,维克多·雨果!
(师生掌声)
二组:(齐诵)战火硝烟雨亦红,争利夺宝果盛丰。无耻罪恶有人斥,情系天下爱苍生。组长慷慨激昂解说:这是一首藏头诗,首字相连是“战争无情”,每句的第五字相连是“雨果有爱”!(齐声喝彩)
三组:创意板书。一棵结满果实的树。果上写有“博大”、“勇敢”、“正义”等词,树干写着“雨果”,根上写着“人道主义”。
组员解说:我们组想送给雨果这样一棵大树,树根象征雨果的心灵深处是人道主义,它源源不断地滋养他的生命,结满了优秀品质的果实,我们叫它是“人道主义果”。希望人道主义之果遍布世界,让和平与美好驻满人间。
其他组陆续以诗、书信、颁奖词的形式展示,师生情绪激昂。
教师朗诵短文《圆明园之死》,学生感动并陷入沉思,教师出示圆明园流失未归文物图片,创设语境,激发学生思考以何告慰圆明园,告慰中华苦难的历史,并借用句式“这个奇迹消失了,留下了 ”来表达思考。
生1(沉重地):这个奇迹消失了,留下了永远的耻辱。
生2(激昂地):这个奇迹消失了,留下了一副重担,要我们扛起,去振兴中华!
师:同学们,尊严是用实力来捍卫的,中国这条巨龙正在腾飞。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向世界证明我们要担当,我们有能力担当!
■教后反思
“质疑与对抗让课堂如此美丽!”每每回味本节课,我都由衷感叹。
本节课始终搭建学生互动与展示的平台。所设计的“旋转木马”环节,因为出访使者是经过全组合力打造派出的,凝聚着全组的智慧,并迎接所访问组的考验,肩负着小组争取胜出的重担,所以从组内品读、合力打造,到激情出访乃至胜出使者带着团队展示,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组员的心,成全着出访使者的完美,期待着使者的胜利,辩证地审视或欣赏来访者。推举牌亮出的瞬间,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所以三组同学按捺不住,要毛遂自荐了。
鼓励学生学而思,学而疑,给学生质疑、对抗的空间,在生生互动的点评、解疑中,碰撞智慧,收获惊喜。胜出组展示时,他组同学补充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愿意提出问题,因为都有这样的共识:“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同时,小组评价原则是补充质疑双倍积分。同学们深入思考,酝酿质疑,本环节感悟体验中出现“文中为什么不具体详细地描述他们劫掠的过程,而是寥寥几笔交代”,还有圆明园有那么高的地位,为什么还说“不知名”等问题,让师生聚焦认知冲突,由圆明园的闻名度到其客观原因逐步提升认识和理解,而我则继续就近发展,站在世界历史背景中去解读“不知名”。教师在对抗中适时点拨,让认知和体验全面重新构建,将对抗和理解引向纵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