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被卓越 □ 庄力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年轻的时候,我总是琢磨“如何成才”的问题。在有了近30年的工作阅历之后,我才开始思考“什么叫人才”。最后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希望成才并走向卓越的人,都能弄明白“该成什么才”“为什么要走向卓越”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人到中年,好比经历了春播夏种的辛劳之后,到了收获名利的金秋时节,遭遇的成才诱惑越来越多。“带头人培养对象”、“专家培养对象”……只要花上一两年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成某种“专才”,名利双收。我是否要拒绝这样的诱惑,或者是否有能力拒绝这些诱惑?

  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了收获的机会,肯定不能放弃,而且多多益善。即便是别人田里的稻谷,只要让收,也要毫不客气地收到自家的粮仓里。于是,我看到了一些临近退休的前辈,他们走向了卓越。但他们并不快乐!我认识一位老者,每次见面必谈他的特级教师职称被延误数年才评上的事情,对那个从中作梗的顶头上司耿耿于怀,却很少听他说起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喜悦和快乐。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休伊特曾经提供过一个病人案例。一名大学生,总是情绪低落。他希望自己在一些课程上取得“A+”的成绩。于是,他课后努力学习,课堂上表现出色,终于如愿以偿。但当休伊特过一段时间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更加沮丧,自杀倾向更为明显。“他对我说,‘A+’只是证明他多么失败。如果他很完美,根本不需要如此努力就应该得到这样的成绩。”休伊特说。

  我发现在职场中,普遍存在过度追求完美的情结。这种“病态心理”还在不断地被领导者强化,并成为一种管理、控制和激励员工的手段。过度追求完美本来只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当这种状态又被赋予“竞争思维”之后,就成了洪水猛兽,它残忍地侵害着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我认为,中年人再谈什么成才之路,那都是不切实际的。挺拔伟岸的参天大树可以做栋梁之材,而身形奇异的沧桑老松是塑造盆景的绝好用材,到这个时候,不管什么木都是材。至于该不该算是卓越之才,那也只能是顺应天数了。

  所以说,拒绝被卓越,就是为了获得更加宽广的心灵空间,赢得幸福的人生。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厦门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春野处处花 □ 刘 敬     下一篇:中国教育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