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均衡正在成为现实 ——访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育体育局局长姜永良 □ 本报记者 康 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902年7月9日,几经考察,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把目光聚焦到家乡江苏南通东南方的千佛寺,以此为校址,建立了我国第一所私立高等师范学校。此后,中国近代最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里诞生。

  一个世纪过去了,南通教育的盛名依然存在,“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在中国教育界广为流传。一度,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个“看”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含义。本期,我们再次走进南通,走进主城区崇川区,在这里,除了高考升学率,我们还看到了——

  

  中国教师报:以前,大家提起南通教育,多与高考升学率联系在一起。但最近我们注意到,南通教育更多与均衡挂钩。去年年底,还举行了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高层论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姜永良:一直以来,南通被称为“教育之乡”,基础教育闻名全国,然而,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原因,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义务教育分级管理、经费筹措渠道不畅,乃至于千年以来“学而优则仕”的科举文化的顽固影响,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在南通尤其是主城区崇川区也长期存在。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教育始终是南通市民关心的头等大事;从南通人身上,你可以极为清晰地看到什么叫作“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如不改变,必将严重阻碍基于民主平等制度的现代教育进程;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也必将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从崇川教育的历史传统和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出发,我们的教育均衡发展不能采取“削峰填谷”的方式,而要努力寻求一条强者恒强、易弱为强的均衡发展路径。以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高位均衡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中国教师报:高位均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崇川区是如何将纸面上的蓝图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的?

  姜永良:首先通过增量式改革,实现硬件的更新升级。不可否认,教育高位发展需要大量经费投入,对此,崇川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无论怎样重视教育都不为过,无论怎样尊重教师都不为过,无论怎样增加教育投入都不为过”。区委、区政府一方面着手清理教育负债,发放教师住房补贴,兑现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一方面全面规划教育十大工程,全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我们可以算算这样一笔账,“十一五”期间,崇川区累计投入重点工程、校安工程、信息化、装备建设等超过12亿元,新增教育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这些都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难得的是,教育投入同样惠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06年,我区在省内率先实行“同城待遇”政策,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能享受免费的优质的教育。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评估组专家现场评估时盛赞,让占学生总数三分之一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沐浴公共财政的阳光,是最大也是最好的增量。

  其次通过扩张式搬迁,实现学校均衡布点。我们根据相关标准和未来10年人口规模,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布点,将老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部分转移到大型居住区和城市新区。

  比如,百年名校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南下”城市新区,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东进”观音新城,投资3亿;城中小学跳出六桥整体迁建,硬件按省一类标准重新配置……

  

  中国教师报:我注意到,崇川教育还提出了“联合办学”的思路,应该说,这也是现在一些地区教育均衡化办学的主要趋势。

  姜永良:义务教育学校联合办学始于2007年,最初是在全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体制的大背景下,为破解崇川区名校资源大量闲置与市民需求难以满足的矛盾,而出台的应时之举。

  当时的做法是,6所名校牵手6所普通学校,名校派出优秀教师和管理干部重点管理挂钩学校的起始年级。这个政策一出台,便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联合办学不仅稳定了普通学校的生源,还带来了普通学校校园环境、教师队伍、学校文化、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优化,发挥了“1+1>2”的良好效应。

  

  中国教师报:谈起联合办学,不外乎强弱互助,城乡结对,名校办分校等几种方式,崇川区又是如何创新的?

  姜永良:联合办学是一项教育创新举措,也是一项教育行动研究。现在,我们在追溯和反思2007以来联合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努力修正原先的方案并继续进行“行动”,直到经过人民评鉴,确实真正“让人民满意”。

  在你所说的几种联合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创新和拓展:

  一是“市校”+“区校”。突破体制壁垒,进行体制创新,促成市直中学和区属学校联合办学,实现南通市区义务教育资源的整体均衡发展。

  二是小学+中学。整合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互补、套用小学与中学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教育目标一贯、升学一贯,有利于中小学衔接和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有利于实行特色化、个性化办学,加快教育品牌化建设步伐。

  在多种联合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逐渐推进教育集团化战略,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孵化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名校,实现从“独立办学——联合办学——集团化办学——更高水平的独立办学”的螺旋式上升。

  

  中国教师报:联合办学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而不是造成新的教育不均衡,在这一点,崇川区通过哪些保障措施和机制,确保目标达成?

  姜永良:联合办学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那么,联合办学协同体在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方面的分配使用,都必须做到公平。我们努力健全管理、教学、考核三大机制,做到行政管理、教师管理、后勤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质量标准“六统一”。

  统一行政管理。在联合办学协同体内,名校校长兼任结对普通学校校长,派出管理人员任常务副校长,主持普通学校管理工作。协同体成员在校长的带领下,共塑愿景、团队合作、和谐温馨、创新发展,使名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秀的学校文化源源不断地渗入和滋养薄弱学校。

  统一教师管理。名校必须将一定比例(例如10%)的优秀教师用于联合办学协同体共享交流。以统筹教师待遇为切入口,打破校际界限,推进教师合理流动,从而进一步科学配置和优化人力资源。

  统一后勤管理。名校参与“弱校”的后勤管理,将名校的后勤管理制度和经验、名校的物质文化特征带到“弱校”,以“一样美的校园环境、一样全的教育设施”营造义务教育公正美好的育人氛围。

  统一课程设置。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是名校多年积累的宝贵财富。统一课程设置,有利于名校课程资源的不断深化和实践检验,有利于提高普通学校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的能力。

  统一教学活动。联合办学协同体内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组织备课,统一教学研讨,使普通学校逐步适应和接受名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方式。

  统一质量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不可能有统一的质量;联合办学协同体要统一制订和使用学生素质发展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包括德育、智育、美育、身心健康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明确具体的分级指标,可操作、可检测。

  这样,就使联合办学从最初的“形式联合”逐步走向“实质联合”与“内涵联合”,真正实现了老百姓“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最好的学校”的目标。

  

  中国教师报:其实,崇川区办学有一个很大的优势,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在的南通二附小就在崇川区,如何充分有效利用这一资源?

  姜永良:当教育机会与办学条件获得基本保障后,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不再只是学校规模与受教育者的扩展,而是真正意义上同等受教育权的实现,特别是师资这一核心软实力品质的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学派思想,为崇川高位均衡的内涵建设,师资的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区以情境教育学派的学习推广为核心,着力落实了师德弘扬、名师锻造、科研引领、师资流动等4项内涵建设。

  首先是教师崇德行动。崇川区以李吉林老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形象为引领,把师德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和教师培训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理念引领、制度保障、志愿服务3个维度推行“师德固本培元”工程。2008年,我们成立了“江海志愿者崇川教育站”,33所中小学校建立分站,全区近3000名教职员工主动服务困难学生和社区群众。还有南通虹桥二中的“情系西部”活动、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的“金乌林”志愿课堂、南通八一中学的“无偿家教进社区”等活动,这些都已成为师德建设的新典型,良性“晕轮效应”初见端倪。

  其次是金花团队引领。我们成立了以“新五朵金花”培养工程为先导的崇川区名师发展共同体项目组。李吉林、张育新、杨秀兰、亓浦香、陈锡珍等5位赫赫有名的特级教师是我们的“老五朵金花”,徐芳、褚嘉耘、刘昕、唐颖颖、董一红就是我们的“新五朵金花”。教育重在薪火相传,新老金花带动了中青年教师的发展和区域内同一学科教育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种富有特色和效率的教育教学研训组织。

  再其次是搭建发展平台。积极倡导群众性教育科研,鼓励教师把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起来。2008年以来我们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27项,市级课题28项,30%的教师拥有个人“细节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情境教育学派思想的滋养下,学校与学科建设的“自选动作”与教学主张,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通师二附的“情境大单元教学”、通师一附的“和润课堂”、城中小学的“和实课堂”、实验小学的“情理课堂”、八一中学的“四步阶进法”研究已收获阶段性成果,带动了全区学校的教学改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