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不是作秀 □ 谢 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读了《城镇教师下乡支教伤不起》一文,内心虽有同感,但并不完全认同。文中所指的现象毕竟只是个别现象,而绝大多数支教教师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我认识好几位支教教师,他们在支教的岗位上,都是担任主学科的教学工作,都是工作量超负荷,和学校的同事们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深得校长的喜爱。

  国家出台支教政策,其用意就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倾斜到欠发达的地区,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播到教育观念落后的地方,从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因而必然会选拔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这样才会给受援学校带去生机和活力。之所以出现文中所说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不作为。既然出台支教政策,必然应有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保障,对支教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如:支教教师的在校表现、考勤、学生成绩等,都要由教育主管部门按条例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从而保证支教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这种“伤不起”的状况,当地主管部门的考核工作多是不严密或者形同虚设,没有认真履行。

  二是支教学校不作为。支教学校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不愿选派优秀教师去支教,为了应付上级,而抽取了一些教辅人员、后勤人员或者年龄偏大接近退休状态的教师。这样就违背了支教的本意,不能真正落实国家实行支教的真正意图,进而更会使受援学校根本就不欢迎这些支教教师的到来。

  三是被支教学校不作为。作为受援学校,当然欢迎那些业务精、工作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因此,对于这些为了完成任务而派来的教师,必然是不满意,但也很无奈。迫于压力,不愿得罪上级和支教教师,更不愿意影响自己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只好给支教教师安排一些无关紧要的科目,在支教结束时,在支教结论上,填上良好,盖上公章便了事,而不是将真正的情况向上级汇报。

  四是支教教师不作为。这也是最关键的,支教教师一定要清楚,下乡不是去“镀金”,而是为了落实国家政策,真诚地去帮助师资水平落后的学校。作为支教教师,应该在工作中扎扎实实、处处起到表率作用,尽力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是整天混日子,为了完成任务而得过且过,耽误了受援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的不作为造成了支教制度的形同虚设,支教学校的不作为造成了支教的滥竽充数,受援学校的不作为造成了支教的蒙混过关,支教教师的不作为造成了误人子弟。支教是一项利国利民、利校利生的一件好事,要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协作才能实施好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形式和结果,而不注重实施的过程和内容时,就会变成坏事,其影响在短时间内也是不容易消除的。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邢台市桥西胡家营学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