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必须是土生土长的 ——广州市中学特色课程建设论坛暨现场观摩活动小记 □ 本报记者 翟晋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而课程是学校的灵魂,如何规划并开展特色课程建设,并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形成学校发展特色,是每一个校长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4月10日,广州市第47中和广州师慧教育咨询中心联合举办了“文化立校、质量强校——广州市中学特色课程建设论坛暨现场观摩活动”。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导室主任陈健与会并讲话,他肯定了此次论坛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今后高中的发展,主要不再依赖于硬件设施等方面,而是突出内涵发展,主要看谁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走在前面,看谁的课程更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课程即想象力,当你把教育想象为‘教育’本来的样子时,你会发现书香飘溢、诗意流淌、智慧碰撞、心灵相遇才是真正的教育!”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杨四耕在其主旨报告《课程的想象力》中提出,课程规划应基于学校的整体规划,要重视学校已有的课程传统,关注学校的改革和创新,考虑师生的需求与声音,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在课程实施方面,杨四耕建议,应注意总结、提炼学校已有的生动鲜活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课程理念,规划未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如何做”。学校应该积极发掘“在地资源”,活化“学校课程”,传播“在地文化”,努力实施课程变革。

  杨四耕以台湾省台北县三峡镇建安国民小学和上海市中华路第三小学等学校的校本课程为例作了说明,指出这些课程“是土生土长的,有青青的草味,有浓浓的土味”,“其中潜隐的思想是自下而上的草根文化,这种文化基于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扬弃,带有强烈的后现代气质。或许也只有这种文化,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形态”。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肯定和好评。

  “教育就是借助课程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特色课程是激活学生潜能的一个支点。”47中副校长、特级教师林少玲介绍了该校建设特色课程的理念、措施和成效。学校依托周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以人文和科学教育为突破口,建设特色课程,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文方面,该校以京剧为载体,整合语文、政治、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资源,开发了“中学生与京剧文化”校本课程。在科技方面,学校积极开发物理、化学、生物的创新试验设计、科技探究试验、我与化学活动、科技小发明制作、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同时,学校引进了“银行实务”“JA经济学”“企业经营决策模拟”“未来企业家训练营”等经济类的热点课程,从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特色课程建设之路。

  该校李曦、许存杰、邓土轩等3位老师分别上了“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比较”“京剧中的古代文化常识”“京剧与脸谱”等京剧特色课,与会代表与上课的师生一起参与,兴致盎然,气氛热烈。

  广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崔萍、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副局长谢向红等相关负责人也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