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亭课改在线20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7. 有人说教师不积极参与课改,可能是怕牺牲升学率吧?

  李:理解。但谁说课改会牺牲升学率?好的教育从来不会因为考试而改变,当然更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成绩只是课改的副产品。即便真的是为了成绩,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当以“反学生”作为常用的教学手段,违背儿童的意志,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规律时,仅仅靠灌输、训练,教师讲、学生记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在习泳者没见“大海”之前,我们习惯于膜拜“浴缸”,而在“浴缸”里是训练不出索普的。课改也是同样的道理。

  8. 为什么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就不会有好成绩?

  李:学习是一种“自我”认识、理解的经历,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过程。儿童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的语言编码,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儿童就会乐在其中,主动去学;违背了这个规律,学习则变成一种被动的任务接受。

  其实,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欲。满足其好奇心就会有学习发生,进而就会有展示的欲望。当我们讲教育要“从儿童出发”时,实质上就是在提醒教师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让教育教学体现出“学习”规律。这或许是解决“厌学”问题的最佳良策,一旦学生沉醉于“学”并体验到学习的“狂欢”时,成绩自然是优质的“副产品”。

  9. 如何改?教师苦于缺少方法。

  李:我承认,教师可能缺少具体的方法,但方法的缺乏是因为观念和认识的不足。教师一旦真的爱学生,心中有学生,那么他至少会围绕着服务于学和学生来设计教学。是否肯“服务于学”、“服务于学生”,这是一个挑战。因为很多人不愿意服务于学和学生,而认为学和学生必须“听命于”自己、“服从于”自己。从儿童学习、认识、成长的规律研究学生,这就是方法。至于导学案如何编制、如何分组、如何调动学生、如何评价、如何反馈,这一切技术和手段都受制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我现在不太愿意谈技术,我怕过多谈“术”会误导一部分教师,尽管很多教师热切希望我多谈点技术。

  10. 你刚才谈“术”,那么,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师道”?

  李:概括为16个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师范教育扎根乡村 培养全科教师     下一篇:样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