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培育新人类 □ 本刊专家组核心成员、“心教育”创始人 李艳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这与马斯洛阐述的“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就是自我实现”是同一个意思。

  《完整的成长》帮我解决了一个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为什么总是不快乐?

  原来我还没有真正的成长,没有成为自己。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成长就是一个人在师长的教导之下,通过种种学习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上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然后功成名就、受人景仰。

  然而,读了《完整的成长》之后,我突然发现,之前自己对教育、对成长的理解全部是基于社会价值体系来判断的,而对于生命的价值体系却浑然不觉。

  世上有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是外在的社会评价体系,它以身份、地位、容貌、房子、车子等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另一套是内在的生命评价体系,它关注人的内心是否快乐、幸福、平和、宁静。

  原来,一个人除了可以看见的身体之外,还有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等看不到的精神存在。而一个人只有经由身体的体验带来的情绪和感觉,才可能进一步发展心理与认知,从而到达精神层面,最终成为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成长——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验的过程。

  成长从感觉开始。感觉必须从外在的身体才能到内在的感受。

  以认知的形成为例。一个孩子要学习加法算式3+2=5的意义,掌握“加数”与“和”的概念,就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让这个孩子先摆出3个实物,可以是小棒、花朵、石子、水瓶等现实生活中的物品,然后再摆出2个同样的物品,一共得到5个物品。儿童就会在这个实际体验感觉的过程中,明白“3”加“2”得到“5”这样一个加法算式的实际意义,理解并掌握“加数”与“和”的概念。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对于“水”这个概念的领悟,也是童年时经由水流过手带来的感觉而形成,并由此开启了认识这个世界的通道与大门。

  一个孩子在12岁之前,所有对概念的认知都要通过体验来习得,通过实物配对来完成。

  这就是认知形成的基本规律。对照我们当下学校教育中的知识传授,就会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只是用大脑来思考,用概念来解释概念,孩子的认知就永远不能真正形成,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极大的打扰与伤害。这样的人身心不能合一,一辈子就只能活在头脑的层面,被无尽的思考和无数的念头所左右,体会不到生命本身的喜悦与宁静,内心缺乏清明,浑浑噩噩。

  成长从退行开始。退行是指一个人由于成长而重现或回到生命早期的状态。这是因为所有成年人的问题都是在童年形成的,要想得到修复与成长就必须重回童年。

  以亲子关系为例。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挑剔,长大后就一定会挑剔自己的孩子,其实他挑剔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曾经被挑剔的自己。

  这是家庭关系的轮回,在这样的轮回中,成人往往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生成很多操控,从而给自己和孩子带来暴力与伤害。

  在这样的关系中,人要想得到真正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找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感觉和情绪流淌过去,真正的成长自然就会到来。

  只不过对于成人来说,这样的成长缓慢而又奢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代价太大。

  所以没有哪本书比它更合适:让每一个人对自我、对教育更有觉知,让儿童能够完整地成长,让孩子成为新人类,再造一个新世界,人类共同的梦想就会实现:爱、喜悦、智慧、大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