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育人引发学生“质变” □ 张海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主 题 词:德育

  代表区域:四川省通江县

 

  “对不起,我碰到您了……”,“奶奶,我帮您拿东西……”,“我自愿做雷锋式的标兵……”

  现在,在四川省通江县所有校园里随处可以听到这些礼貌用语,学生们谈到理想,也从之前的“追星”、享受,转变为更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而这一切,都源于2012年通江县的一场红色育人“革命”。

  道德教育规范言行

  “谢谢您的帮助”、“请交作业”……2012年以来,学生们在言谈举止上的新变化,让通江县的学校领导、老师们为之深深感动。

  一直以来,通江县依托《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以“传承红色文化”活动为主线,深度挖掘德育的美学价值,把德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对学生思想道德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与以往不同,现在的德育改变了过去“运动式”的工作方法,寓于常规教学之中,让学生的德育常态化,规范化。该县采取集中教育与分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各学校将“知书尚礼”作为养成教育主题,在校园内的醒目处,张贴名言警句、礼貌用语,从环境氛围上熏陶和感化学生。有的学校还开展了“文明礼貌大家讲”主题活动,以此规范学生言行,让学生做到举止讲文雅,言行合礼仪。

  养成教育改变习惯

  现在的通江县,每逢双休日,“红领巾”小分队就会手执小红旗、头戴小黄帽,在街道做义工,在景区做“文明小导游”。“叔叔,请您别乱扔垃圾……”、“阿姨,请您排队等候……”这是学生们在街道上、公交车上、王坪烈士陵园内“上演”的一幕幕生动画面。

  通江县将学生养成教育与争做“四好”少年活动有机结合。借思想品德课、班会、队会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大量开展“城市形象靠大家”、“好习惯人人有”、“双休义工我最棒”等活动,以此提升学生个人修养。有的学校还开展了各类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主题活动,搭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共育机制,教育学生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上争做“好青年”,以此形成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建成以点带面、以线带面的德育全覆盖工作机制。

  红军精神提升理想

  通江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基础,该县大力传承红军精神,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传承红军精神,争做四好少年”系列主题活动,使学生的理想信念有了很大提升。

  “我自愿做雷锋式的标兵……”这是通江县实验小学一名少先队员在班会上的演讲;“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这是通江中学一名共青团员在国旗下的宣誓;“我们要发扬红军精神,争做红军传人……”沙溪中学一名初二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2012年,通江县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治性、自立性;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入手,培养学生树立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从开展“弘扬红军精神,争做红军传人”主题活动入手,让红军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从培养学生和谐的个性品质入手,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

  主题活动促成和谐

  为传承“团结奋进”的红军精神,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现代人才,通江县积极开展走进情感、走进生活、走进学习的“三走进”主题实践活动。

  通江县把德育与主题家访、构建家校“立交桥”活动融会贯通,让机关干部、学校教师深入基层,倾听群众意见,建立“1+1”帮扶机制,着力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潜能生”、品德上有缺点的“德困生”、经济上有困难的“贫困生”、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生”。活动中,该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董洪卫一个人就联系了5名留守儿童,并定期去家探访,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并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作为全国首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通江县紧紧围绕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开展“关心留守学生”活动。在家校共育的影响下,学生之间已初步形成了相互照顾、相互关心、“你有困难我帮你”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四川省通江县教育局干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