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主导的主体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关键,教师只有把学习交付学生,把学习者置于学习过程的“核心”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学会学习。没有主导的主体活动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磁场,让学生张扬个性,激发无限的创造力。这个活动不是学生信马由缰地“满坡放羊”,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的过程,是围绕一个主题的自主能动学习的过程。
【专题实践学习活动】探索月球奥秘(七年级语文)
【活动准备】
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布置本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自由组合,按以下6个方面搜集资料:
1. 有关月亮的成语。2. 有关月亮的对联。3. 有关月亮的诗歌。4.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5. 有关月亮的科技知识。 6. 月球探秘。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
2. 学会利用图书馆、互联网以及其他合适的渠道获取资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 教师导入:月亮,地球的近邻,人类的朋友。无论弯弯的月牙还是皎洁的玉盘总能带给我们无限遐想和美好回忆。我们也正是吟唱着“床前明月光”的古诗开始了成长,倾听着“嫦娥奔月”的故事学会了思索:那神秘的月儿到底离我们有多远,那凄冷的广寒宫里是否真的有一位绝世佳人在渴望人间的团圆。于是,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开始了漫长的探索月球的征程。1969年,美国宇航员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中国宇航员翟志刚完成了太空行走,“嫦娥”登月计划也已启动。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仍在进行中,在座的诸位也有自己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汇报一下专题实践学习的成果。
二、 课代表主持,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1. 第一小组围绕月球的地理、探险等内容从科学角度展示获得的成果。
他们把搜集来的资料、图片,筛选整理后,制作成幻灯片,向同学介绍月球奥秘。有一位同学还根据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有关内容,展开想象:我驾驶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这时,透过舷窗,我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2.第二小组开展“月亮诗歌散文欣赏会”,以配乐诗朗诵、名句抢答、自创作品欣赏等形式展示。
伴随着古筝曲,一学生朗诵台湾诗人彭邦桢的《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点评:有声有色的朗诵,渐渐把大家带到诗歌意境中来。
朗诵结束,大家伴随着音乐,齐声朗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从唐诗中描写月亮的千古佳句延伸到宋词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悠扬的乐曲、缥缈的月景、琅琅诵读声把大家对月亮诗歌的探索推向高潮,台上台下,诗词雅韵,情景交融;天上人间,古今千年,难分彼此。
有古诗词,没现代文,岂不遗憾?这时一位学生展示出硬笔书法作品《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只见他踏着音乐诵读起来,再一次把大家对月亮的遐思、想象展示出来。至此,第二小组有关月亮诗词的展示介绍告一段落。
3. 搜集月亮成语的小组上台以猜谜语形式展示:
“月亮是人们抒情的对象,也是成语诞生的地方。”我们从搜集到的154个成语中选出24个(日积月累、日新月异、风花雪月、闭月羞花、峥嵘岁月、海底捞月、日月如梭、长年累月、众星捧月、披星戴月、积年累月……)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分成4个小组猜成语、抢答,举手踊跃,气氛热烈,有的学生还忙着抄写、积累。
4.知识问答(小小抢答赛):
(1)主持人点击幻灯片,出现知识问答幻灯片。
主持人:月球和地球相距384401千米,它本身不发光,只能像镜子一样反射太阳的光。月球的引力很小,只有地球的1/6。从1969年美国的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到今年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人类为登上月球而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你知道这些问题吗?
知识问答问题共7个,两位主持人随机播放,轮流提问,学生自由抢答:
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1969年7月21日。
哪个国家的哪个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今年我国发射的绕月卫星叫什么?嫦娥一号。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38万多公里。
我国登月计划叫什么?嫦娥计划。
我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
为何人站在月球上感到很轻?因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点评:问答题不宜太多,但要尽量做到信息丰富。把嫦娥一号发射飞行的有关时事引入,既增强了学生的爱国自豪感,又促使学生养成关心时事大事的习惯。
【自主学习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使课堂教学变得简单、真实,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到了知识。
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态度良好,参与程度高。改变完全依据教材、听命教材的学习方式,用主题学习来扩大学生阅读量,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转变教学方式,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样教师教得省力,学生学得轻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本案例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把网络资源、图书、实践活动作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鼓励学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案例突出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模式,避免了以往教师独霸课堂的那种“喧宾夺主”的局面。学生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即不是完全由“教师主导”来进行学习的。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没有教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痕迹,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主体”,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实现,学生能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帮助,体现了“扶上马,送一程”的观念,使活动过程更加优化。
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同时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
(作者系河南省洛阳市第四十中学 刘润霞)
郭瑞编后: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的存在。如若把教育“窄化”为教学,那么课堂教学中就存在着两对人物关系和一对教学关系。前者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后者指教与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关系”以及“关系与关系”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发生的前提。社会学分析过,关系可以决定双方的地位、角色和行为。归纳起来,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几种: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双主体”。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主体”已经在教育界取得了共识,教师主体的说法自然淘汰。但目前“双主体”教学模式却在一线屡见不鲜。在“双主体”的意识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试想,一个活动,两个主事者,就会出现责权不清、相互推诿的结果,“双主体”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那么,如何界定新课标强调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含义呢?我们可以借助英文来分析。“主导”对应的英文解释是leading,guiding,意思是引导、导引。“主体”对应的英文解释是main body,main subject,延伸意思是主体部分。这样看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教师起的是辅助的引向性作用。
继续追问,“引”什么?“导”什么?美国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治疗学家,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调节他们的情绪和发展他们的人格,提供一个宽容和谅解的气氛,把学生从畏惧权威、缺乏自信心中解放出来”。期待的出发点是人的健康成长。
如果有人非要说,“引导”也离不开教师的控制,那么,也应该说,引导好比导游带路,究竟是把游客带到他们想去的目的地,还是导游想去的地方?必须加以强调:引导是为主体服务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主体”,并且无条件放大“学生中心”是教学关系的必然法则。按照“旅游理论”,我们所说的“主导”、“去控制”也将在“自由行式”的自主学习中指日可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