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童心拓荒 □ 刘亚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中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提出“活教育”理论,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1923年,陈鹤琴在自家客厅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当时只招收东南大学的教授子女12人。自此,陈鹤琴开始了他长达一生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陈鹤琴研究幼儿教育从观察和实验入门,研究的首选对象便是他的儿子一鸣。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特意请假在家,通过详细的文字和照片记录儿子每天从早到晚的活动,完成了长达808天的观察研究。

  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的弊端,他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的“活教育”课程论。陈鹤琴的“活教育”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要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

  教育的第一站是家庭,家长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教材”。一天清晨,陈鹤琴的三女儿秀云见了爸爸不问好。陈鹤琴就俯下身来对她说:“小妹妹,早!”秀云听了,赶紧招呼:“爸爸,早!”

  “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陈鹤琴主张,“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他认为,溺爱与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法只能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为此,他常常带着孩子在草地上跌打滚爬,操拳练武,或者领着孩子摸鱼虾、螺蛳,捡卵石,让孩子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生长。

  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儿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让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呼吸新鲜空气,沐浴充足的阳光,活跃精神,强健体魄,增加欢乐。在户外劳动时,陈鹤琴自封为“老狮子”,并亲切地称其他教师为“大狮子”,儿童是“小狮子”,打破了师幼界限。通过共同劳动,“老狮子”、“大狮子”与“小狮子”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

  当时中国的儿童教育一片沉寂,学前教育尚无地位,少数几个幼教机构,都由教会主办。于是,师从杜威的陈鹤琴学成归国后,在南京创办了5个实验学校和幼稚园,又最先在高校开设了儿童心理学课程。

  陈鹤琴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儿童教育事业。在弥留之际,在说话都困难的情况下,他依旧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学生们的梦想     下一篇:■悦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