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语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对此,吴忠豪曾做过一个形象比喻,语文教师不应是驾驶座上的“司机”——任何场景都由教师开车来带学生,这样做即使学生熟悉了道路,却还是不会开车;语文教师应该是副驾驶座上的“陪驾”,不仅让学生熟悉道路,还要让他们自己会开——这才是语文教学之本。所以,要培养学生熟练的语文能力,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自己的“读”“作”实践,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习得语文能力。

  与吴忠豪的主张相似,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编辑部主任李炳亭批判小语教学的焦点是“师中心”。

  他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坚持三条教育教学的底线:捍卫学生学习的权利,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关注生命状态和精神、道德成长。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要体现出“为了学、服务学、设计学”的原则。

  在他看来,听课不是听知识,不是考查教师的基本功、欣赏教师的教学艺术,而是在解读教学背后教师有着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如果把一堂课比喻成一座房子,那么,教育教学思想则是立柱和房梁!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思想非常重要。

  教师即条件,即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设和提供“条件”的人。这是李炳亭对教师角色与职能的定位。

  有人夸耀说某某老师的课真是生动,在讲台上把自己感动哭了。李炳亭对此的解读是:“可能的确是这样,但孩子们往往会纳闷,老师怎么了,是不是突然生病了?因此,教和学、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对立’的双方,千万不可把讲理解成教学的全部!”

  在他看来,教师是创造学习“可能性”的那个人,他的职责就是激励、唤醒、点燃。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是一场从“学情”出发,以学生为“主角”的双边活动,它展示的不是教师的教学技艺,而是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

  好课标准如何重建

  怎样的小语课才算是好课?

  王荣生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

  什么叫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呢?王荣生认为,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就一堂具体的课来说,“教什么”可分出三个层次面,相应地转化为三个问题:一是教师在这堂课想教什么;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实际在教什么,教了什么;三是在这堂课上学生实际在学什么,学了什么。

  王荣生的研究表明,语文教师在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普遍地存在着阻隔、矛盾,乃至对立、冲突。比如教师主观上想教学生“如何感受和鉴赏抒情散文”,但实际教的却是罗列出来某篇散文写了什么景,浸透作者情感的景被当成似乎人人能见着的客观之物。比如教师主观上想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但实际却是把小说中的故事当成日常事件在评说。比如教师意图培养学生亲近古典的态度,但实际在要求学生过多的却是毫无趣味的死记硬背。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王荣生提出了一堂语文好课的标准。最低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师对教学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所教的是“语文”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较低标准是教学内容正确: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较高标准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想教的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理想标准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与王荣生的视角有所差异,李炳亭认为,小语教学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师对学生抱住不放,对年龄还小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信任、尊重与解放,对承载语文教学的课堂缺乏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在他看来,好课必须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一切以学为中心的课,都无一例外地是从学出发,都一定有“自学——展示——反馈”的流程。唯有“师中心”、“教中心”的课堂才会放大教师的个性、强调教的功能。

  小语转型向何处去

  小语转型向何处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王荣生的观点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关照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他看来,同一篇课文,有教朗读方法的,有教词语理解方法的,有教点评方法的,有教分析故事情节的,有续编故事的……同一篇课文的不同教法,往往意味着教学内容有所不同。所以,“对教学方法的讨论,如果不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切入而单从教学方法着眼,就无从说明教学方法的之所以不同,也无从判断那些教学方法的合理与否、合适与否”。

  语文教学界有不少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师。尽管优秀教师马不停蹄地到处上示范课、讲学,但是情况好像依然如故,普通教师的教学原来怎样,现在好像依然怎样。为什么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推广呢?

  对此,王荣生认为,不是经验不能推广,而是要推广什么经验。如果不从教学内容入手,单从教学方法而论教学方法,而论教学艺术,而论教学风格,很可能永远也找不到那些要推广的、应该推广的、可以推广的经验。

  与王荣生的主张相似,吴忠豪的观点是,必须从课程层面着手,才有可能使语文教育突破重围,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的问题。“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课程形态,更不是语文教育最普遍的课程形态。”

  什么才是语文教育最普遍的课程形态,每个教师都在探索,都在实践。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从学生出发,从“教中心”、“师中心”走向“学中心”、“生中心”,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为,教育就是“从儿童出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