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都双语: 人本跨界大课堂 □ 汪兴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09年,安徽省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确立了“五环大课堂”教学模式,以“三模”、“五环”、“六度”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此基础上,学校经过不断的研究、创新、实践,发展出“人本跨界大课堂”这一新型的高效课堂模式。“人本跨界大课堂”是对“五环大课堂”的继承和超越,没有班级、学科的固有概念,强调管理和教学的跨界。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本期,将通过解析“人本跨界大课堂”模式,展示铜都双语学校跨向“第三代课改”的教科研新成果。

  

  “五环大课堂”模式回顾

  2003年起,铜都双语学校在“打倒旧课堂”的基础上开始“经营新课堂”。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课改理念,取得了多项成果:确立自主学习型课堂运行模式、提出五种课型、编制导学稿、建立五环节质量预控体系。2009年,具有铜都双语学校自主特色的“五环大课堂”得以确立并日臻完善。

  “五环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三模”、“五环”、“六度”。

  “三模”是指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模块。

  “五环”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的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五大环节。

  “六度”要求教师在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和当堂反馈的有效度。

  ——摘编自《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

  “人本跨界大课堂”之跨界管理

  来到安徽省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你会发现很多令人诧异的现象。

  走进一间教室,如果你问学生:“这是哪个班?”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我们没有班级。”如果你问:“你们的班主任呢?”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我们没有班主任。”如果你问学生:“你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老师呢?”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我们没有语文(数学、英语等)老师。”

  学校没有班级,没有班主任,上课没有老师?

  是的。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铜都双语学校已经实行了一种全新的学生“跨界”管理模式与全新的“人本跨界大课堂”教学模式。

  在学生管理中,铜都双语学校彻底打破传统的固定班级模式、班主任管理模式,实行跨界管理模式。学校没有了班级的概念,学生也不再属于某一个班级。

  那么,学生该如何管理?学生的归属感在哪?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

  共同体与空间站

  铜都双语学校根据同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业水平等情况,将每10人分成一组,这个小集体是相对固定的,叫作“学生发展共同体”。每4个这样的共同体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教室不再是班级存在的地方,而叫作“文化空间站”。

  担任文化空间站站长的教师有些类似于过去的班主任,但职责有很大差别。每名文化空间站站长在学校文化构建思想的统一引领下,根据所在学段的学生特点建设属于自己空间站的独特文化。这样一来,每一名学生都能始终受到文化浸润,而且是各具特点的文化。

  不变的学生发展共同体流动在固定的文化空间站里。

  自我管理与文化育人

  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最大化,每个时间段、每个场合都会有学生承担起相应的自治的使命。有寝室长、餐桌长、路队长,有生活委员、卫生委员、纪律委员,等等,不一而足。每一个角色就是一种使命、一份担当,每名学生都会在年级自治自管、共同体自治自管的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承担自己的责任,锻炼自己的能力,分担集体的困难,分享集体的荣誉。

  除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年级学生发展共同体这一核心组织外,学校还有年级德育发展共同体、年级学科发展共同体。年级德育发展共同体是由年级督学、年级校长、年级主任、年级德育导师团和年级教师组成的。年级学科发展共同体是由年级督学、学科长和年级学科导师团组成的。

  铜都双语学校的学生管理早已超越了人管理人、制度约束人的阶段,学生自治自管也只是形式,其内核是文化育人。

  在学校,就餐是一种文化,就寝是一种文化,读书是一种文化……这些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的自然小集体都在学校文化打造的整体框架下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文化的浸润中实现自我发展的最大化。

  “人本跨界大课堂”之跨界课堂

  为了使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学校大胆打破过去固定班级、固定教师的传统,实现年级学生的有序流动、优化组合、教师组团教学的“人本跨界大课堂”教学模式。

  同年级不同的教室里,同一节课上同样的内容,每一间教室里的学生根据学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组合,教师不固定在某间教室,走班教学。

  上课过程中,各教室的“导生”自主主持课堂,同级同科的几个老师实行走班指导,密切关注相关的每一间教室里的学习情况,根据情况一个人或几个人走进某一间教室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这样一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业务发展、学生的学业成长都实现了更大程度的交互、合作和共享。

  在学校的课堂里,经常上演这样的场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几个老师行走于学生当中,或倾听,或指导,或争论,有时候,老师之间也会进行直接对话。

  这样的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力、发展力、生命力的无限释放,真正实现了生态型、生活化、生命性的共融。

  解构“人本跨界大课堂”

  “人本跨界大课堂”是对“五环大课堂”的继承和超越,其核心内涵有以下几点:

  1. 课堂是一个学习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专业提高的共同体。

  2. 教育教学资源优化利用最大化是跨界的旨归。最有效的教学是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 在充分解放教师和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人本跨界大课堂”的核心原理是:

  1.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开发学生、发展学生;

  2. 把学习交付学生,把学习者置于学习过程的“核心”地位;

  3. 为学习者配置和提供可选择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条件;

  4. 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拥有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能力,并且让他们尽情享受这样的成长;

  5. 课堂是学习型共同体,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共同体;

  6. 从传统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向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课堂知识本位让位于学生本位。

  实践“人本跨界大课堂”

  要想真正实践“人本跨界大课堂”,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 学生对“五环”课堂模式熟悉,对课内自主学习规律、规则、规范的“三规”理解透彻;

  2. 学科“导生”培训到位,每一学科起始时期必须至少有3~5名“导生”,逐步达到人人皆为“导生”;

  3. 课堂“三规”责任明确,以年级为单位定期对行政大组长、学习小组长、学科课代表、纪律班长进行培训;

  4. “学道”的设计必须符合“导生”主持课堂的特点,起始时段的“学道”尽可能降低知识难度;

  5. “学道”实施前,“导师”必须进行再次执行性研备,对跨界性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并给出解决方法,形成“人本五环跨界大课堂”的执行案;

  6. “学道”实施的前一晚,必须对“导生”进行“学道”剖析;

  7. 课堂实施中,要及时发现优秀的“导生”、优秀的“行政大组长”,并及时地放大优秀的作用;

  8. 导师在跨界流动时,进入一个自然班级停留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并参与课堂学习与主持,调动、规范课堂。

  据很多教师介绍,虽然实行的时间并不长,但“人本跨界大课堂”已开始实现这些目标:

  1. 对学生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

  2. 形成课堂自治管理能力;

  3. 小组长和优秀导生的资源共享,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人本跨界大课堂”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考评,第一层级的考评是年级制定的,以学生为主体,对每天每节课实行量化考评;第二层级为校级中心组随机考评。这两个层级的考评综合形成学科月度绩效等级。

  “人本跨界大课堂”是铜都双语学校课改的二次起跳,是双语课改的又一次革命,是双语教育对全国教育的又一重大贡献。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会遇到重重困难,需要我们去挑战、去战胜、去研究、去发展。

  (作者系安徽省铜陵铜都双语学校总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