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不能“去中国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我们这个受着几千年儒教教化的国度里,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多把仁德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和准则,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追求和道德境界中最理想的人格,且以“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准备。正因如此,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家教,家庭教育往往成为人生的第一课。中国历代家训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凝聚、积淀着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诸多方面。诸如:以立德为本,注重光明高尚的道德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提倡刻苦的学习精神;以读书做人为要,注重读书做人的一致;培养清廉宽厚、尊老爱幼的待人态度;训练勤勉俭朴的持家作风;重视积极正确的教子形式、方法及所应达到的精神境界;关心社会现实的入世精神;追求人际关系之和睦,寻求心灵的平和;讲求诚实、谨慎的交友接物和为人处世之道等。

    与此同时,中国历代家训中还提出了许多家教中应当注意并值得引以为鉴的东西,诸如教子不得过于溺爱、偏爱、纵容骄惰;不得要求过严,而要一视同仁;不得重才轻德,而要重视德才兼备;不得言而无信,必须以身作则等,均系古人指示给我们的家教大要。 

    中国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最基本方法,极富形象性、哲理性、针对性和丰富感人的情感色彩,好多成了千古传诵的格言名句。这些人生的哲理、处世的德行,不仅陶冶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也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家训中有许多封建性的糟粕,但这绝不影响我们民族的这份优秀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人的意识和历史眼光去认识、去分析,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辑,主编有《中国家训经典》)

 

中华家训家风传承与创新论坛在京召开

    本报讯(记者 杨咏梅)近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组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中华家训家风传承与创新”论坛。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如何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

    来自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传承家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240余名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基层教师做了不同角度的报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华古代家训核心思想中有很多值得传承和弘扬的精华,应当重视做好现代转化工作,积极探索通过建立和办好家长学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课等办法,推动和落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