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关注寒假学生去哪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留守儿童早当家

    冷清的院子里,留守儿童蔡子欣给奶奶看她画的画(题图)。

    蔡子欣是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石坊乡柳邓小学五年级学生,从上学起父母就在外打工,大多数时间都是她和奶奶相依为命。“我想爸爸妈妈,可是我又不想让他们担心,就每个月打一两次电话。”

    在蔡子欣的房间里,记者看到满墙的奖状,其中一张“年级第一名”格外醒目。

    “娃娃听话,光念书,学习可好了。”奶奶说,放学后小蔡子欣还要帮她洗菜、架火做饭,洗完锅才开始写作业。

    蔡子欣的父母在新疆一家工厂打工。奶奶和蔡子欣守着两院空房子,只有过年的时候家里才会热闹起来。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爸爸妈妈供我念书不容易,我不想让他们失望。”蔡子欣说,她希望以后上大学,然后回来把村子建设得更加漂亮。

    柳邓小学教师蔡付莲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她的班上有13个学生,一半是蔡子欣这样的留守儿童。“这些娃娃也苦啊,不过都很坚强。”本报记者 张学军 通讯员 尹晓军 摄影报道 

挖冬笋换零花钱

——广西融安县留守儿童张昌惠的别样寒假

    ■本报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谭凯兴 戴吉红

    广西融安县泗顶镇寿局村位于距县城45公里的大山里,汽车从浮石镇驶离209国道,进入S306省道后就一直绕着山腰转,第一次去的人十有八九都晕车,吐得“肝肠寸断”。张昌惠的家就住在那里。

    今年16岁的张昌惠,就读于融安县泗顶镇中学,今年初三,身高1.45米左右,体重30多公斤,看起来比同龄人都瘦小,还像个小学生的模样。

    自她6岁那年父亲得了精神病后,母亲就一直在外打工,再也没有回来,留下姐弟三人相依为命。当时妹妹4岁,弟弟才1岁多。父亲不但干不了活,每月还需三四百元医药费,再加上3个孩子的学费,若不是有政府发放的低保和农村医保,这个家更不堪重负。张昌惠的大伯为了帮助几兄妹读书,常年在县城打工,40岁了至今未曾娶妻。

    寒假不用上学,张昌惠也没有睡懒觉的机会。天刚蒙蒙亮,她就早早起来煮全家人的早饭。等全家人吃完早饭,洗碗、拾柴,再回屋看书是张昌惠每天固定的生活模式。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了能利用寒假赚点零用钱,张昌惠一有空就进大山挖冬笋。冬笋并不是那么容易挖到,特别是冬天,大山里的山风吹得人直打战,对于一个瘦弱的孩子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挖冬笋得看竹子的长势,竹枝的走向和茎的颜色。”张昌惠说起挖冬笋的秘诀头头是道,挖起笋来也是一挖一个准。

    “我每到寒假都会挖冬笋卖,前些日子一斤能卖到4元多。”她开心地说。还不到过年,张昌惠已经挖得了比自己体重还重的冬笋,赚了200多元。

    这几天,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桂北气温骤降。结冰把竹子压得弯下了腰,风轻轻一吹,冰碴相互碰撞哗啦啦地响,轻轻地砸在张昌惠瘦弱的肩上,滑进脖子里,她不由得打个冷战,抖一抖身上的冰碴,裹紧上衣,继续向竹林深处进发。

    张昌惠希望再多挖一些,过年时给奶奶买一顶新帽子,奶奶身患残疾,20多年的老风湿让她驼了背,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山里的孩子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张昌惠得空就在屋里绣十字绣。张昌惠说:“有趣着呢!那是个大红的‘福’字,我想在年前绣完,过年的时候可以挂在堂屋里。”

    她家的堂屋陈设很简单,一排奖状十分抢眼。记者问她以后是不是想考大学,张昌惠却说,自己想读融水县卫校。因为读中专可以早点出去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还可以照顾父亲,这也是她爱学化学的原因。

    张昌惠很孝顺,上学时是住校的,只有周末回家。每周的5元零花钱除了买所需的文具外,常常都是省着给父亲买他爱吃的水果。

    懂事的她从不在家人面前提起妈妈,想妈妈的时候就躲起来哭。初一时,学校要填《家庭情况表》,在“母亲现状”一栏里爷爷说应该填“离家出走”,她却倔强地要写“外出打工”。

    她说自己是“留守儿童”,不是“妈妈不要的孩子”,爷爷抽着烟没有坚持。一别数年,妈妈的印象早已模糊,但张昌惠的心里总是留着一个位置,盼着妈妈有一天会回来,她愿意为妈妈“留守”。

    冬日的大山,严寒依旧。张昌惠的“福”字马上就要完工了,过年可以挂在堂屋。张昌惠拉着妹妹走进竹山,开始了新一天的挖笋,竹林里、山谷中传来姐妹俩欢快的笑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