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特色发展之路 铸职教示范品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签约加入全国示范性粮食职教集团

    粮食工程系教师为学生演示粮食重金属测定要领

    机电工程系教师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学校学生在第三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两金一银”

    安徽科技贸易学校原名安徽省粮食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粮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曾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蚌埠市文化教育名片等荣誉称号。2012年,学校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努力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着力拓展教师成长路径,倾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粮食专业资源和教指委秘书处平台优势,引领全国粮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共育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103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主持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研究,加入了安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与中粮集团共同牵头组建了全国示范性粮食行业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合作机制,推动了校企深度融合。

    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聘请了40余名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成立了新一届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了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51门专业课程标准。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8部、教学软件3套、课程教学资源22门;为企业提供生产加工、技术咨询等服务,实现收入176万元;新增合作办学单位2家,企业捐建实训室2个,设备价值达61万元;与企业联合开展冠名培养教学班17个,订单培养学生530名,合作企业接收毕业生就业1700多名。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对接,形成了粮油储运与检验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工学一体,产学结合”、会计专业的“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校企共育技术技能人才的一体化格局。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践行理实一体教学

    学校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扎实开展专业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具有各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强化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粮油储运与检验技术专业根据粮食仓储企业收购、通风、熏蒸等生产活动的季节性特点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学生在学校、企业间高频互动,不断进行“学校—企业、课堂—岗位、学生—技工”间的转换,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步运行,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及时性和实效性。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按照“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的现代学徒制实训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活动特点和职业教育规律设计教学过程,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实践教学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突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在真实的生产活动情境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按照“递进式全程实训”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专业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岗前岗位实训”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将“理论课程实务化、实务课程实训化、实训课程岗位化”。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将实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实现了课程教学项目化、学习内容任务化、教学环境职场化。

    计算机应用专业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技能递进”的教学模式,设定课程项目模块,细化工作任务设计,分层分级考核评价,让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由浅入深,手脑并用,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学校每年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形成了“校级—市级—省级—国家”技能大赛“四级竞赛选拔制”,有力推动了实践性教学改革。示范校建设期间,学生荣获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荣获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7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荣获市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3个。学校坚持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将考证融通在专业教学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学生“双证书”获取率99.1%,初次就业率为全部,用人单位满意率91%。

    创新师资培养模式,拓展教师成长路径

    学校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通过以老带新、业务竞赛、进修培训、技师研修、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等形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探索了“五力聚合,五化一体”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拓展了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一是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发挥目标牵引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精优化;二是设定任务,狠抓落实,发挥任务驱动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实效化;三是自主研修,内省反思,激发内在原动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化;四是精诚协作,相互促进,发挥团队支持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梯次化;五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利用企业支撑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化。通过构建“五力聚合,五化一体”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并在组织、制度、经费等方面加以保证,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培养了校级专业带头人9名、骨干教师19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教坛之星7名,全国粮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7名;新增硕士研究生12人、“双师型”教师7人、技师6人。教师发表CN论文73篇;编写教材12部;主持开发省级精品课程13门,市级精品课程7门,参与教师105人;成功申报国家课题1个、省级课题6个,参与课题研究教师35人。

    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构筑人才培育高地

    学校粮油储运与检验技术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拥有省级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和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有各类实训室18个,实训工位660个。现有专业教师16人,全部为双师型教师,其中技师7人,全国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11人,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家3人。

    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安徽省粮食行业9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承办了由国家粮食部门组织的全国粮油保管员首批技师研修班,为其他省市开展粮食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供了有益借鉴;先后承办了国家粮食部门组织的新疆粮油保管员师资培训班、安徽省对口帮扶青海粮食人才培训班、西藏山南地区国有粮食企业人才培训班等,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粮食行业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承办了安徽省粮油保管员技师研修班;2014年,承办了安徽省首届粮油质量检验师研修班。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粮食经纪人和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等,年均社会培训规模达4000人次。2014年,学校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2007、2010和2013年,学校先后承办了三届全省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承担了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安徽省代表队的选拔和集训任务,为安徽省代表队在全国大赛上荣获2次团体之冠和1次团体第三的优异成绩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安徽省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承淮河文化精髓,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先进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凸显自然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制度文化建设凸显管理与科学精神的融合,精神文化建设凸显传承与创新精神的融合,构建了体现时代特征与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行业特色和办学特点等因素,学校确立了淮河文化、粮食文化和职教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智慧园以陶行知、袁隆平、大禹组合雕塑为核心,糅合了职教文化、粮食文化和淮河文化三大元素;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四大发明、嫦娥奔月等碑刻分列其间,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文明。教学楼上“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巨幅标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成就梦想。文化长廊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艺术雕塑为中心,四周配以名言警句、励志名言碑刻,体现了学校的历史沉淀和专业特色。勤奋园以“沉思”雕塑为重点,四周配以“天道酬勤”、“博学、明辨、慎思、审问、笃行”等石刻,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各系部建有专业文化走廊和校友长廊,展示专业特色和办学成果,宣传优秀毕业生事迹,营造了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各实训场所悬挂安全生产规程、企业管理文化和励志标语,开辟专栏宣传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营造了鲜明的职场文化氛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