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校内涵 打造特色中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领导与企业专家商谈合作事宜

    辽宁省物联网技能大赛(中、高职组)在学校举行

    依山傍水、景致典雅、文风充沛、和谐向上的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是国家重点中专、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学校。学校坐落于享有“中国钢都”、“中国药都”、“中国枫叶之都”美誉的辽宁省本溪市,隶属于本溪市。是本溪市重点打造的高标准、现代化的中等职业学校。是本溪市为“本溪钢铁深加工”产业配套而重点建设的中等职业学校,具有鲜明的服务于装备制造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专业特色,有着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广阔的就业市场。

    学校占地面积16.4万平方米,在校生3600余名,教职工320名。学校拥有教授级高级讲师7人,高、中级职称的教师186人,国家、省、市专业带头人20人,在国家、省、市各类专业学会中任职的1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5人。政府投资1700万元为学校建设了国内领先的职业院校数字校园。

    立足地方经济,确立特色办学方向

    辽宁省本溪市是中国著名的工业城市、重要钢铁生产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之一。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从本溪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入手,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发展方针,深入实施“质量立校、内涵厚校、品牌强校、特色塑校”发展战略,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抓手,“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立足服务于辽宁本溪经济发展,着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模式的改革,拓展实训基地、数字校园、社会服务功能。

    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校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好“四个对接”。即: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不断改革传统培养模式,形成了“一主线、二平台、三环节、四转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半校半厂、半学半做”的新模式。

    学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更新人才观念,树立“全面培养、人人成才”的先进教育理念。构建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注重实效的“半校半厂,半学半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主线,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平台,通过校内基本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和校外顶岗实习两个环节,将学校教育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学生“会做人(道德层面),会做事(能力层面),会学习(发展层面),会生活(精神层面)”,实现学校企业全方位育人保证。率先构建并实施了“教不离生产线、学不离生产线、练不离生产线、考不离生产线”,实现课堂与车间无缝对接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考”的学做一体化特色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室向实训现场、向企业迁移延伸,教学活动与职业活动的融合,课程向开放性和实践性转变,突出了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完善和加强内部管理。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实施“BRPM”工程,即基于精细化的个性化管理,实现内部管理科学化、信息化。

    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与大连造船厂合作,尝试现代“学徒制”试点,试点班学员已经赴大连造船厂就业;学校聘请能工巧匠和企业技师到学校给学生当师傅,尝试了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建立了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双赢机制;按照“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基本要求,冠名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实现了校企双主体育人。

    打造技术过硬、业务精良,有中职特色的师资队伍

    围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行有区别、分层次的人才培养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四种能力”,即“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坚持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国家级别、省级、市级教学名师10名;培养市级以上专业带头人30名;培养市级以上骨干教师50名。

    “双师型”教师培养。

    “双师素质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引导、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进行短期实践或不定期实习。并邀请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到学校指导教学,把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学校,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选送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断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请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校本教材开发,形成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之比不低于20%。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生产一线聘请工程技术人员、专家、能工巧匠从事学校实践教学,保证每个专业都有3名以上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

    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不断提升教师的复合能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全员培训、各类大赛,促使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教师使用电子白板上课的比率达到90%以上。

    紧贴地方产业,建设特色精品专业

    学校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建设依托于地方经济、服务于区域行业,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将校企合作、学岗对接作为专业建设纽带,从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运行机制建设三方面入手,以特色打造示范作用突出的专业。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提升教学层次,按电子企业实际标准进行实训环境改造,建设SMT生产线和产品组装流水线,成立生产性实训车间,将电子生产企业的岗位技能、管理模式和文化氛围等内容真实地反映在教学中,形成“教学项目产品化,实训环境车间化,师生角色员工化,实操技能岗位化,考核评价企业化,意识素养职业化”的企业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实现就业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构建了“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生产制作”、“产品推广营销”、“产品售后维修”专业模块,整合旧课程,开发新课程,编写校本教材4本,实训指导书3本,自主开发迷你音响、万年历等教学体验产品10项,与企业共同开发转化“视距提示仪”专利产品1项。实现了区域技术服务,常年为区域内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其中万能喷灌机填补了国内智能喷灌机的空白。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

    将企业职业活动转化为教学内容、真实工作转化为教学项目,用企业岗位需求引导教学,形成“半工半学,产训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与员工的对接。与德国独资企业德克斯米尔合作,机电方向融入了德国职业教育元素,进行国际交流,签约投入10万欧元在我校建培训基地。数控方向引企入校,学生实训、生产一体,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与大连造船厂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双赢机制。深入开展课程体系、评价模式改革。课程中融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构建钳工、车工、维修电工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学生认识专业、体验专业、多证考核提供了平台,奠定了专业方向选择基础,形成“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或企业订单课程)+顶岗实习课程”的多证融合课程体系。

    新能源汽车制造及检修专业。

    对接市内汽车产业园,学校在传统汽车基础上向新能源电动汽车方向发展,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加强了汽车实训中心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实训室建设。专业课全部在实训室现场进行,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软件理实一体进行教学,从体验、指导、仿真和实践做到学生实训能够岗位对接,最后三学期都要到维修部(厂)综合实训,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和整个实训的质量,使汽车服务实训达到了零距离。在建设过程中,与北京盈月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天津长城汽车本溪维修4S店等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基地创办长城汽车本溪店学校分店。

    以“4S4D”工程建设为引导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小职校、大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上海企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公司联手发起的组建东北物联网职业教育集团,以东北地区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南方发达地区物联网及其相关企业为主要合作伙伴,采用O2O(Online to Offline of internet)运行管理机制。

    小网店、大服务:在“智慧网店”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研发了智慧超市与智慧商城的有机融合软件,形成线上产品营销、设备维修、技术服务多种服务方式,线下以智慧超市为技术支撑、智能跟踪管理的智慧网点整体架构,利用智能手机实施在线购物,实现本溪地区的上门服务,实现学业与创业并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