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不倒下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六年级语文
杰出──平庸 恶劣──良好 灿烂──暗淡
特殊──普通 异常──平常 简陋──豪华
诚意──假意 理屈──理直 拒绝──接受
惩罚──奖励 迟延──提前 示弱──逞强
好心──恶意 破碎──完整 酥软──坚硬
炎热──寒冷 诚实──撒谎 仔细──马虎
聪明──愚笨 空虚──充实 伶俐──笨拙
狭窄──宽阔 晦暗──明亮 勇敢──懦弱
宽容──严格 表扬──批评 一向──偶尔
善良──凶恶 寂静──热闹 聪明──愚笨
穷苦──富裕 精致──粗糙 健康──虚弱
忧虑──放心 糟糕──精彩 潮湿──干燥
喜欢──讨厌 危险──安全 寂寞──喧闹
奴隶──主人 紧张──松弛 统一──分裂
繁荣──衰败 精致──粗糙 权利──义务
语中的近义词,如同满园的鲜花,五彩纷呈,香气各异,只要精心选用,恰当布局,就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使文章生辉。
精心选用近义词,可以用同样的概念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恩格斯在悼念马克思时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叶圣陶的《春联儿》这样写:“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有一天就死了。”
唐弢悼念高尔基又是这样写:“1936年6月18日,世界大文豪,新社会的创造和拥护者,出身于劳动阶级的作家马克辛·高尔基,在莫斯科逝世了。”
上面各例同样表达生命的终止,用词各不相同。马克思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又是恩格斯的朋友,所以恩格斯选用了含蓄委婉又符合死者特点的词语:“停止思想”、“睡着了”。叶圣陶写老俞的小儿子,用了一般说法“死”,表达客观发生的情况,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而在悼念高尔基时,唐弢选用富有庄重色彩的褒义词“逝世”,表达了对死者的尊敬、热爱和深切的悼念。
自然,“死”的近义词许多。有的富有口语色彩,其中有的含有褒义,带有惋惜之情,例如:老了、走了、光荣了、去见马克思了;有的含有贬义,带有憎恶之情,例如:断气、挺腿、完蛋、翘辫子、见阎王。有的富有书面语色彩,也有褒贬义分,例如,含褒义的有:逝世、去世、谢世、长逝、永别、殉职、殉国、牺牲等;含贬义的有:毙命、丧命、暴卒等。有的语词只能用在皇帝诸侯身上如:薨、崩、驾崩、宾天等;有的只能用在僧人身上,如:、涅盘、坐化、圆寂;如用上道士身上升天,得道,成仙了等。
可见,近义词十分丰富,要使表情达意十分贴切恰当,不能不精心选用。
考点名称: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
词义,字义的解释与辨析即是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 理解词义的主要方法:
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即词义。
1、查字典或词典解释字词;
2、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
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字义辨析:
1、黯然、暗然、岸然:
“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
“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2、爱护、爱戴:
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3、安详、慈祥、祥和:
“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4、安静、宁静: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
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5、安置、安排:
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B
1、必须、必需:
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强命令语气;
(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2、表率、表帅:
“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
“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
“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
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3、报道、报导:
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
4、暴发、爆发:
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
(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
“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
“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
“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6、辨别、辨认、辨析:
“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
“辨析”指辨别分析。
7、表示、显示、显露:
“表示”
(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
(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
“显示”明显地表现;
“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8、边疆、边境:
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
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9、不详、不祥:
前者指不详细、不清楚;
后者指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
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
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
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
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
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
“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撰”指编纂、编写。
“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
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
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
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
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
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
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
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
“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
“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
“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
“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C
1、沉重、繁重:
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2、刹那、霎那:
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3、斥责、叱责:
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
“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
“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4、驰马、马驰:
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