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感动的中国更有力量——2011年专访“感动中国”节目总策划梁建增①记者曹建文(以下简称记者):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今年已是第九年举-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动的中国更有力量
——2011年专访“感动中国”节目总策划梁建增

  ①记者曹建文(以下简称记者):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今年已是第九年举办,“感动中国”初创时是一种什么背景?怎么想到用“感动”两字作为品牌内涵?
  梁建增(以下简称梁):“感动中国”属于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2003年,“东方时空”创办了十周年,大概是2002年秋天的时候,我们想尝试求新求变,就想到了年度人物评选这种方式,希望从年度人物入手,梳理过去一年哪些人和事对公众有影响。从最早的讨论开始,各种有激情的想法开始碰撞。讨论到最后,大家有了一个简单的共识,“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这应该是“感动中国”最早的“核”。
  有了“核”,然后再打磨“细节”、“瞬间”、“故事”、“感性”这些关键词,最本源的东西——“情感”就浮出来了。“感动”两个字随后就蹦出来了。
  “感动中国2002”是我们制作的第一期节目,那些当选的人我都还记得。有郑培民、张荣锁、王选、张瑞敏、刘姝威、张前东、赵新民、姚明、黄昆、濮存昕。我们当时只求一个内在的东西,那就是感动。这种设计在2002年,还是非常独特的。
  ②记者:“感动中国”被人们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两个字就是体现精神倾向的。那么,怎样才算是感动?怎样才算是“感动中国”?
  梁:“感动”这样一个词,可以说是非常感性的。它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你问一个人:除了悲伤,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你流泪?他的回答可能非常出乎你的意料。如果每个人都把这个理由写出来,可能是非常奇妙的。而且“感动”也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过去感动的事,你现在可能只是会心一笑。年轻时候无动于衷的,年纪大的时候,会突然被触动。
  我们提倡的感动,不是文学家、美学家所说的那种细微的、个体的感动,而应该是一种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属于一个巨大社会群体的心理体会,能够向社会传播,也能够让受众接受认可的一种情绪和价值判断。
  具体说,它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有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精神,有为人民服务的利他传统。在我们年度人物里,比如钱学森、钱伟长,他们都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我们向科学家致敬,因为他们的成就,更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改革创新精神。更多的来自基层的平凡人,比如今年的郭明义、刘丽、王万青,都是非常典型的利他主义。
  ③记者:作为媒体人,常年与冷静客观的新闻打交道,“感动中国”这样一个情感丰富的节目,是不是也给您本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
  粱:做这样的节目,需要客观冷静的眼光,也非常需要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工作热情,而是作为一个人,他内心所拥有的善良、责任和激情。
  说实话,这是我非常偏爱的一个节目。节目的制作过程非常艰辛,但也非常愉快。我们的主持人敬一丹、白岩松每次在节目开场的时候都有简单的表白,非常有特点。比如,今年他们说:还是这个季节,还是这个时间,还是对温暖的渴望,还是您期待的目光。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总要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让我们向前走的时候,会更踏实
  这些都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话,观众期待这个节目,主持人期待这个节目,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期待这个节目。我们期待的是什么呢?是一种温暖,一种来自人内心的力量。“感动中国”人物的作为,正是这种温暖和力量的源泉。
  因为节目的特质,它产生一种特别的吸引人的力量。每年一到深秋,大家开始主动联络,相互收集自己听说的、感受到的感动,只等时间一到,就放下手头的工作,投入到“感动中国”中来。(有删改)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最早出现在2002年,最初源于创新的思考,希望从年度人物入手,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
B.细微的、个体的感动,不是真正的感动。真正的感动应该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属于一个巨大社会群体的心理体会。
C.“感动中国”的制作者们在一种温暖,一种来自人内心的力量的感召下,制作出来的节目不仅感性地刻画着历史瞬间,而且成为温暖和力量的源泉。
D.第③部分谈到的“总要有一些不变的东西……会更踏实”强调了“感动中国”人物给社会带来的强烈震撼和力量。
E.“感动”是在对优秀人物进行“细节”、“瞬间”、“故事”、“感性”等不断的打磨中浮现出来的一种情感
(2)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动中国”栏目中的“感动”两字包含哪些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访谈第③部分说“做这样的节目,需要客观冷静的眼光,也非常需要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工作热情,而是作为一个人,他内心所拥有的善良、责任和激情”,请联系“感动中国”节目制作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难

答案

(1)CD
(2)①“感动中国”的初创背景;②“感动”两字的内涵;③“感动中国”制作者的感受。
(3)①属于一个巨大社会群体的心理体会,能够向社会传播,能够让受众接受认可的情绪和价值判断。②能够体现中国人的年度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具有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或者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精神,或者为人民服务的利他传统等。(意对即可)
(4)①客观冷静才能看到并制作出“感动中国”的“细节”、“瞬间”、“故事”,突出其“感性”的特点。②内心所拥有的善良、责任和激情已远远超出工作的热情,这促使制作者更富热情地去挖掘人物感动社会的一面。同时“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又激励感染着制作者。(言之有理即可)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感动的中国更有力量——2011年专访..”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