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3题户籍改革:一纸难载权利之重谁都知道户籍制度要改革,可怎么改,探讨持续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的说法:不能一刀切-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户籍改革:一纸难载权利之重
谁都知道户籍制度要改革,可怎么改,探讨持续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的说法:不能一刀切,大城市与小城市肯定有区别。这种说法代表着官方思路。
放开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石家庄等城市,已经开放了户口。而能否取消户籍制,最大的争论点在大城市。像北京,现在已经接近2000万人口,放开户口,迅速涌进的人口会不会将城市压垮?管理者的思路是希望通过限制人口准入,来缓解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此种方式备受责难。反对者认为,即便有户口限制,也无法阻挡外来人口。北京每年只有一万多个户口指标,外来新增人口却有四五十万,指望户口挡住移民,一厢情愿。
遭遇批判的户籍制度,关键不在有没有户口这张薄纸,而在这张纸承载了太多内容,它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潜在利益捆绑在一起。正如一些论者所言:“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大多数的社会福利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诸如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简单得多了。人口流动性就会降低一点。”
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做文章,而应该首先解决公共产品配置不公的问题,然后再改革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形式主义更是要不得,所谓的“省级户口”“县级户口”,或者模仿国外的“蓝卡制度”“绿卡制度”,“除了延续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不平等条款之外,还会把户籍作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让乡村居民为进入城市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现实国情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平等配置,消除城乡地域差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公民的迁徙权、受教育权,还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的必然流动,以及每年春运期间数亿人的“转战南北”,都让户籍改革迫在眉睫。
人们等不及。于是就有这样的追问:一年一年总是疑似坚冰将融的户籍改革,何时能有实质性突破?怎样才能真正破除部门利益的壁垒?还自由迁徙的权利于公民到底有多难?户籍改革是权利问题,同时也是利益问题。在利益之争上,一直没有捅破的一层纸是:本地居民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说“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的,一般都是本地人。这种保护主义在“人权”层面上,肯定说不通。但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诉求的话,当地人“偏狭”的自我保护也并非“十恶不赦”。而制定政策的地方政府,不会不考虑“本土意见”。
所以,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另一派主张彻底放开户籍制度),之所以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考虑因素。
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制维持多年的国家,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审慎妥当的改革当是理性的必然,但不要忘了,权利高于利益,中国的各种改革,一直都是“带着问题”上路。
(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户籍改革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各大城市仍然实行户口限制,虽然备受非议,但挡住了移民,缓解了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B.有些地方进行了户口制度改革,或者推出“省级户口”“县级户口”,或者模仿国外的“蓝卡制度”“绿卡制度”,这些有益尝试因没有彻底放开户口,受到专家质疑。
C.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制维持多年的国家,户籍改革的审慎妥当就显得尤为重要。
D.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和必须兼顾“本地利益”因素的综合考虑,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
2.对目前户籍制度改革成效不明显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制维持多年,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
B.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使城市本地居民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而地方政府制定出的政策又体现了地方保护主义。
C.在现实国情条件下,要实现资源的平等配置,消除城乡地域差别,是很难做到的。
D.户籍与住房、教育、社保等潜在利益和社会福利捆绑,涉及资源配备问题。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取消户籍制,在中小城市实行没有问题,但在大城市实行有很大阻碍。
B.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C.户籍改革目前面临着许多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改革才能实行,否则只是空谈。
D.每年的春运,数亿人的“转战南北”,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户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如果户籍改革有了真正的实质性突破,春运的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 C
2. B
3. D

1 A项“各大城市仍然实行户口限制”不合实情,如石家庄就放开了;“挡住了移民”也不合实情,如北京。B项,在作者看来,这些做法属于形式主义,并非“有益尝试”。 D项,原文是“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因素”,是“可能”不是“必须”。
2.“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使城市本地居民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与原文的观点不符,另外,原文是制定政策的地方政府,不会不考虑“本土意见”,并没有体现保护主义。
3.A项“在中小城市实行没问题”的说法无依据。B项“户口问题就不复存在了”错,原文是“户口问题就简单得多了”。C项文中作者意思是要边改革边解决问题。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1~3题户籍改革:一纸难载权利之重谁都知道户籍制度..”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