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田园画”“山水田园诗”在以“诗”名世的中国,属极重要的诗体。然而学界以往对于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原因,并无一个明确具体的结论-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田园画”
“山水田园诗”在以“诗”名世的中国,属极重要的诗体。然而学界以往对于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原因,并无一个明确具体的结论。在历史上,山水田园诗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由《诗经》时代的“山水比附起兴诗”,到汉魏六朝中期以后的“纯正山水田园诗”。在此过程中,魏晋开始的隐逸之风启发了人们直接“玩物审美”的“山水意识”。鲁迅、朱光潜二位先贤已明确感觉到了中国传统诗歌与隐逸文化的关系,然而他们并未对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作出起于隐逸文化的理论归因。从山水田园诗的主创人及发展者来看,陶渊明、谢灵运、嵇康、阮籍、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刘长卿、韦应物等当列其首,而这些人恰恰无一不是隐士或准隐士。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诗歌创作才开始以题材、主题、形式等为突破口,打碎了名教及正统命定的“诗言志”“文载道”的艺术伦理规约,从而达到纯粹自然山水审美的境界。成形后的山水田园诗,从四言、五言到七言,可谓不断发展提高,其品鉴标准也随着人们对“隐逸人格精神”的追求而不断强化。钟嵘在《诗品》中评定诗人诗作时,就明显将那些力求清新自然、返璞归真诗风的隐逸诗人置于中品以上。到了唐司空图,更将体现隐逸人格精神视为诗歌最高境界,他主张诗人应当在创作中追求空灵、恬淡、超逸风格,以便达至韵外之致、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化境。
山水田园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干。出于建构和彰显隐逸人格精神的需要,隐士准隐士总会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这类似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差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魏晋隐逸文化大兴之前,绘画的主干是那些反映帝王仕女、神仙人物、宫廷轶趣及人伦市井的传统画。自魏晋隐逸文化勃兴开始,这种旧局面首先被隐士及准隐士打破,自然山水之美及自我天性之美逐渐成为绘画主题,从而诞生了真正的山水田园画。山水田园画的主创人及发展者深知山水田园画所具有的张扬隐逸人格精神的意义。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此激情的感召下,他们从绘画手法、技巧、题材,直到理论、风格、意境等方方面面,都对山水田园画作了极大的探索和发展,奠定了后起的文人画的基础。
(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对“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田园诗人”相关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田园诗起自春秋,发展于汉魏六朝前期,形成于汉魏六朝中期。
B.鲁迅、朱光潜二位先贤已明确感觉到了隐逸文化与山水田园诗的源流关系
C.突破了名教与正统思想的禁锢之后,山水诗歌创作从题材、主题、形式等方面达到了纯粹自然山水审美的境界。
D.司空图主张诗人在创作中追求空灵、恬淡、超逸的风格,这种主张与钟嵘的主张不谋而合。
小题2:对“山水田园画”相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水田园”一如“山水田园诗”,与中国的隐逸文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B.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主干的山水田园画,是在隐士、准隐士打破传统画的旧局面后逐渐诞生的。
C.山水田园画具有张扬隐逸人格精神的重要意义,其艺术价值远胜于那些以帝王仕女、神仙人物、宫廷轶趣及人伦市井为题材的传统画。
D.山水田园画的出现,是隐士准隐士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的结果。
小题3:对下面四着诗的内容进行想象和推断,其中属于山水田园诗的一首是  (   )
A.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B.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C.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A(A项据第一节“在历史上……山水意识”两句,可知其正确。《诗经》时代就是西周到春秋的时代。B项“明确感觉到了……源流关系”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是“他们并未对山水田园诗的发生勃兴作出起于隐逸文化的理论归因”。意思是没有理论上对山水田园诗的兴盛是源于隐逸文化做出说明。C项颠倒了逻辑关系。原文是“以题材、主题、形式等为突破口,打碎了……,从而达到纯粹自然山水审美的境界。”D项钟嵘仅将隐逸诗人置于中品,而司空图将体现隐逸人格精神视为诗歌最高境界,二者既然有程度上的差别,就谈不上“不谋而合”。)
小题2:C(A项山水田园画实际上也是隐逸文化的促动下,才生发勃兴起来的。B项,第二段第一句讲“山水田园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干;第三、四句说山水田园画的诞生打碎了“传统画”占统治地位的局面。C项山水田园画与人伦市井画的价值谁高谁低,本文并没有作比较。同时也不能简单地断言山水田园画的价值远胜于人伦市井画。D第二段第二句中出现了“隐士总会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这样的话,根据上下句语意要有联系的原则,可见“更佳的方式和手段”与山水田园画的出现有关。)
小题3:B(A项是罗隐的咏物诗《蜂》。B项是志南的山水诗《绝句》。这首诗写出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和尚观赏春光的喜悦心情。C项是王昌龄的宫怨诗《长信秋词五首》之一。D项是元稹的咏物诗《菊花》)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田园画”“山水田园诗..”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