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莫言在世界文化版图上为人们贡献了一种中国化的叙述图景——一种中国的地方性知识。“《檀香刑》全书弥漫一种难以言状的血腥暴力感,然而这种暴力-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莫言在世界文化版图上为人们贡献了一种中国化的叙述图景——一种中国的地方性知识。“《檀香刑》全书弥漫一种难以言状的血腥暴力感,然而这种暴力和血腥又是那样美,以至于当代文学理论界对此束手无策。如何解释这种特殊情况的“美”,我们需要一种该地方性知识的内部逻辑。”而这种逻辑的发现,我认为是20世纪末,中国现代小说终于诞生了自己的典范作品的标志。
在语言上,我认为莫言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汉语言体式,展示一种方腔小说的可能性,《秦腔》(贾平凹)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话的乡土小说,那种乡土无法发声的小说。《秦腔》好就好在,它是有声音的,这个声音,我数年前在莫言的《檀香刑》中就听到了,并且很赞赏,写文章传扬一通。我把莫言和鲁迅比,鲁迅的小说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的人不说话,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不配说话,也说不出话,或者,因为太有知识,太有思想,这种人看得太透,颓唐了,不愿意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阿Q、闰土是前一种人,“在酒楼上”的“孤独者”等人是后一种人,鲁迅小说里主人公的这种无声,和鲁迅小说的不能读,不能发音,是一致的。反过来,莫言小说在寻求一种声音,他的人物是唱着的,赵甲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修养,更没有自觉意识的人。但是,莫言对赵甲的处理,与鲁迅对阿Q的处理完全不一样。他让赵甲近乎狂欢化地发声,小说里充满了鸹噪,莫言把它定义为“猫腔”。当然“猫腔”是莫言想象的。《秦腔》也是如此,它是发声的,但是,它的声音要比“猫腔”弱一点,所以它能被批评家们理解,或者准确地说,它能被那些评委理解。
相比较而言,在语言上,莫言走得比贾平凹极端,尽管我认为这种极端,对于汉语小说的尝试来说,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许正是这种极端,让莫言的在现代汉语创作上,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前辈们的路径,而且走得非常远。他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我把这种语言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
莫言获奖,会成为很多人的论据,来论证我们作为现代文化大国的崛起、实现以及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莫言的获奖,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他正是一个站在现代启蒙文化、现代白话文创作的废墟上的一位作家,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作为方言而不是作为普通话的胜利,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小说作为民间说唱文学的延续、一种汉语叙事传统的胜利,而不是现代白话小说的胜利,他显示的是汉语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胜利,而不是一种普遍知识的胜利。
莫言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获奖的汉语作家,他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可能:汉语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汉语小说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小说?汉语小说如何对世界构成贡献?
也许我们应该暂时抛开价值判断,抛开20世纪的种种政治鸿沟,从诺奖中学会如何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  (节选自葛红兵《文化大国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小题1:下列选项中符合对加点字“声音”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小说《阿Q正传》中“阿Q”那类人发自肺腑的对生活的感叹。
B.是《秦腔》中人物喧嚣下的悲伤,热闹后的寂寥时那种综合性的乡土声音。
C.是鲁迅小说中的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的那些无语与叹息。
D.是对生活的聒噪,狂欢式的表演,犹如赵甲这个人物在行刑之前的叫嚣。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贾平凹相比,莫言在语言上走得极端,这种极端与前辈的语言创作完全不一样,这让作者为之担忧万分。
B.作者认为“莫言的获奖,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言外之意他不赞成这次诺奖的结果。
C.莫言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依靠他所创造的独特的汉语言体式,作者将其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
D.莫言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
小题3:下列不属于作者认为莫言能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他的作品中体现了许多中国地方性的知识。
B.他继承和发展了鲁迅、贾平凹等人的写作技巧,并将白话文小说带向世界。
C.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对民间说唱文学的延续和汉语叙述传统的优势。
D.莫言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 “方音”语言。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知道这种声音是莫言要找的,并且已经找到的,是鲁迅小说贾平凹小说中没有的,由原文第一段的信息得出“鲁迅的小说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的人不说话,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不配说话,也说不出话,或者,因为太有知识,太有思想,这种人看得太透,颓唐了,不愿意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阿Q、闰土是前一种人,”所以A错误,““在酒楼上”的“孤独者”等人是后一种人,鲁迅小说里主人公的这种无声,和鲁迅小说的不能读,不能发音,是一致的”所以C错误,“《秦腔》也是如此,它是发声的,但是,它的声音要比“猫腔”弱一下,没有莫言那么极端。”所以B 错误
点评: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难度一般,考生要回到原文中,找出有答案的区域,进行分析判断,注意题支和题干(范围、指向)对照,看看说法有没有出入。
小题2:
试题分析:A文中并没有说到作者为之担忧的情况,无中生有,B并没有说作者不赞成这次诺贝尔奖的结果,无中生有 。D“莫言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可能”,“也许我们应该暂时抛开价值判断,从诺奖中学会如何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
点评:此种题型是高考必考的题型,做好此类题,应该根据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位置,注意内容涉及的对象范围大小、说法是否绝对(注意“可能”“有时”“大约”等这类的词)、不可无中生有等。
小题3:
试题分析:获奖是因为莫言的小说地方性的东西很强。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推理得出ACD都是正确的。B项无中生有,没提到继承和发展了鲁迅贾平凹的写作技巧。
点评:此种题型是考试经常考的,难度一般,选“不属于”的 ,考生可以找出属于的,然后划掉,利用排除法找出答案,切记不可想反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莫言在世界文化版图上为人们贡献..”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