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母亲石梁衡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母 亲 石
梁 衡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 “笃笃 ”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 “你能不能不走? ”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 ?”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
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 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 2010年第 4期)
小题1:第二段文字写的是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章写了“我”的母亲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说说划线句子“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在文中的含义。(5分)
                                                                               
小题4: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当今社会,你认为儿女们怎样做才是“孝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写母亲石的形态和由来(来历、历史、文化内涵等均可)。(2分)作用:点明题旨,歌赞母爱;(1分)引子,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为下文对母亲的赞颂铺垫蓄势。(1分)
小题2:“我”奉调进京、老母亲艰难地赶来为“我”送行;(1分)“我”幼时逃兵灾,母亲几次全力护儿到天明;(1分)“我”在家时,母亲细心照料“我”的生活;(1分)“我”第一次远离时,母亲备感难舍和失落。(1分)
小题3:运用比喻的手法,(2分)赞颂母爱之绵长与美好;(1分)“红线”和“细针”象征伟大的母爱,(1分)触动了游子的心,引发了他们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没能尽孝心的惭愧之情。(1分)
小题4:第一问:这是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1分)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1分)这块母亲石引发了“我”对母亲的回忆,(1分)让“我”为自己的“不孝顺”而愧疚。(1分)
第二问:这是一道探究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第一问不难,只要将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即可。第二问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一、本文的标题是“母亲石”,所以它有点明标题的作用。二、全文写母亲对子女的无私的爱,所以本段有引出下文和点明主旨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要找到答题的区间,然后分层,概括层意即可。“那年我奉调进京……小时每天放学……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
小题3:
试题分析:“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本题的深意要结合上文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来理解。这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本段的主旨所在。另外还要结合“细流”“彩云”“刺痛”这几个关键词来理解。
小题4:
试题分析: 被石头打动是因为这块石头有其象征意,它是一块母亲石,所以它蕴含着母亲的爱。文章的最后一段照应开头,“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直接点出了“我”被打动的原因。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母亲石梁衡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