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2012年3月8日,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说了两段引起关注的话:①就像一个人一样,使一个人富裕起来是容易的,给一个人100万就富裕起-高二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2年3月8日,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说了两段引起关注的话:①就像一个人一样,使一个人富裕起来是容易的,给一个人100万就富裕起来了。但是,使一个人有文化、有气质是很难的。②人文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不是一句话可以说出来的,所谓的民族价值观一定不能有“钱”这个字,一个只为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思考、建议,就请写一篇700字的文章。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脱离材料的内涵范围写作。 |
答案
范文一:财富 对于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又是高福利的澳大利亚来说,人们都普遍认为拥有精神上的财富比拥有物质上的财富——金钱更重要。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文化与物质同等重要。 如果一个人的口袋丰盈,但缺少文化知识,那么他留在世界上的仅是一个空虚的躯壳.因为拥有精明的头脑,一些商人虽不曾受过教育,但也可以凭着上帝赐予他们的天赋而腰缠万贯,以致有些人前一秒钟还在街边摆着报纸摊,后一秒钟却可以因为某一种机遇幸运地成为暴发户。可是,拥有物质财富的人,即使他们可以利用金钱使自己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好,但这些也只是表面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依然是空虚的,空虚是他们寂寞,空虚使得他们无法在文化人的谈话中插上一句话,空虚使得他们最后被这个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世界所抛弃。 如果一个人的知识面广,但缺少金钱作为物质载体,那么他一辈子会被圈在默默无闻的地带中。美国新选总统奥巴马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身为黑人的他知道,只有自己充实了文化知识,才不会被强大的美国社会所淘汰。通过在哈佛商学院的学习,奥巴马精通经济学领域的知识,这为他今天登上总统宝座奠定了基础,但试想,美国总统选举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一种金钱游戏,平民家庭出身的他如何支付这一笔天价的支出,可以说,没有大财阀、大财团作为奥巴马的物质后盾,奥巴马或许今天只是一个平凡的经济学家罢了。所以一个人只是单纯地拥有文化知识而没有物质基础,那么他大多数时候只能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更不用说为自己的民族、国家做贡献了。 一个人只有同时拥有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那么他才算拥有健全的人生。一些商人觉悟到自己仅拥有金钱是不够的,他们往往就会通过就读MBA等课程了来不断增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文化知识的人运用自己既的知识去创造财富......其实不管是哪一类人,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对于他们一样重要,只有同时拥有两者,才会使自己不断适应全面发展的社会,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我们要努力的使自己的 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不断地丰厚,培养出自己两者兼备的健全人生。 范文二:别只背着金钱上路 财富,从狭义上讲,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可我以为,财富不仅仅包括金钱,更多的是健康、幸福、朋友、爱情、生命、自由等更有价值的东西。有很多人抱怨自己钱财之少,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曾看过一则材料:一位女孩向智者诉说自己的不幸与贫穷,并寻求获得财富的途径.智者问她:“我用一万元换你的一根手指,你愿意吗?”女孩回答不愿意。智者又问:”我用十万元换你的一条手臂,你愿意吗?”女孩还是回答不愿意。智者再提出用百万元换她的青春甚至生命,女孩就更不愿意了。于是智者对她说:”孩子,你根本不穷呀,因为你已经拥有了超过百万的财富了。” 现今有太多太多的人只看见金钱,而为金钱不惜一切,沦为金钱的奴隶,却不知道亲人、朋友、诚信甚至自由等,都是金钱无法买来的财富,而且这是只属于自己而别人无法夺走的最宝贵的财富。 当拜金主义成为主流,当人与人之间充满利益的纷争,还有多少人能坚守心灵最后的一片净土,保护自己最后一笔财富? 一个个落马的贪官都痛哭流涕,悔恨自己的过失,他们利用手中的职权获取大量金钱,却失去了人的本性。他们受了赃款,就会变得焦躁,整天提心吊胆,不再相信任何人,于是,他们失去了健康、亲人、朋友,更失去了良心。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短短四句,便概括了人生最宝贵的三样东西,却没有金钱的影子。 真正的有识之士的眼中,金钱永远是次要的。虽说算不上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从不视金钱如第二生命。陶渊明的“不为五斗小米而折腰”,李白的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都表现了仁人志士对真正财富的追求;他们向往的,是光明/自由,并为此而努力。 金钱,太重太重!何不把它放下,背起更有价值而又不累人的财富上路呢? 范文三:并行不悖 公元前1世纪,发生于希腊半岛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吃苦耐劳、纪律严整的斯巴达人攻克雅典城后,在巨大的财富面前迅速腐化堕落,最终被雅典人打败。从此,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社会生活中轻重先后的争论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物质财富得到了很大积累,但精神财富的滞后日益凸显。有些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卑劣而龌龊;有些人为了面子攀比摆阔,盲目而空虚;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为了物质享受,忘记了公仆职责,滥用权力。正确处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间的关系,必要而迫切。 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论语》中有句话恰可以用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为“道并行而不悖”。二者应协调发展,任何一方均不应偏废,精神贫乏下的物质丰富和物质贫乏下的精神丰富,都是不稳定的,且不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 精神贫乏下的物质丰富,容易使人们沦为物质的奴隶。缺乏精神上的寄托和追求,物质便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人们为物质而喜,为物质而忧,甚至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不择手段,人最终被物质束缚和摆布。人之所以创造物质财富,本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当物质成了唯一追求,物质便反过来成了人的主人,人反而成了奴隶,这正是马克思所提到的“异化”。避免物质财富的“异化”,需要丰富精神生活,有了精神这笔财富,物质才能够真正成为财富而非累赘。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物质贫乏下的精神追求,是十分脆弱的。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精神财富是人的终极价值,有了精神生活,物质财富可以不要。这是片面的,建立在贫穷之上的精神追求,一旦遇到更大物质财富的诱惑,往往会崩溃。素有高尚、勤俭、勇敢等美称的斯巴达人,在雅典城的财富面前转而堕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常常有人怀念说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国人的道德水平普遍比现在高,殊不知,那种“道德”是经不住市场经济考验的。建立在物质贫乏之上的精神“财富”,是水中月和镜中花,建立在物质丰富之上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 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前的正确关系,恰如一车之两轮,并行向前,任何一方滞后导致二者之间差距超过一定程度,都将引起车之倾覆。必须协调平衡二者发展,使其保持在大致相当水平,才能支撑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 |
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本材料里给了两段冯骥才的话,实际上相当于两个材料。对于多材料作文的审题而言,一般是抓住所有材料的联系,从而立意。 冯骥才这两段话的含义是: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有钱不是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精神、文化。因此可以从物质与精神的辨证角度立意。 若是从文体角度而言,写议论文比较好写,也可以写一个故事,从而揭示这个主题。本题的关键是审清材料,学会分析多材料的关系。如果材料审清楚了,本话题难度不大。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2012年3月8日,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全国..”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写作策略:
①引: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