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一年既然分为四季,是鲜花,不一定非在春天盛开。”的确,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丛菊冬有梅,花开不只在春天,这是物性使然-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一年既然分为四季,是鲜花,不一定非在春天盛开。”的确,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丛菊冬有梅,花开不只在春天,这是物性使然。自然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早慧,而有人则大器晚成;有人平步青云,而有人则曲径通幽;有人登顶是“华山一条路”,而有人则中途易辙领略到另一番风景……人生的得意和辉煌并非出现在最顺乎人意的情况下,这是主观、客观的条件使然,是内因、外因的影响使然。这就需要我们有坚韧之志,耐得寂寞之定力,也需要我们有变通之智,化苦水为美酒之诗意情怀。 请以“花开不只在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③不少于800字。 |
答案
参考范文: 花开不只在春天 怎样才能精忠报国? 是先诈降、后逃回,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还是心怀大汉、巍然兀立? 苏武一言不发,擎着旌节,转身默默地走向了北海。 一 他本来是可以逃走的,因为那起动乱的参与者是副使张胜,同他没有任何关系。 可他没有逃跑,他是大汉的使节,手中的旌节是万千子民的重托,是大汉民族的“气节”。 单于也许永远不会明白什么叫作“气节”,也永远无法读懂“气节”在苏武心中的分量,所以他才会不厌其烦地劝降与威逼苏武,直至咆哮出那句:“放逐北海,直至公羊生出小羊,我才会放你回长安!” 单于可能怎么也没有料到这个文弱的书生竟抱紧了那根旌节,头也不回地去了北海。或许,当他听到单于的那声咆哮时,他就已经为自己的一生设定了结局:怀忠握义,待得冰融雪化时;即使终老于此,也要在这里为大汉树起一座丰碑。 苏武本以为自己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殊不知,他却从此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二 北海是什么地方? 那里,大漠孤烟,浩瀚无边;那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没有人烟,没有音讯,每日做伴的只有落日的余晖与不解人意的羊群。 可就在这样的绝境中,朝廷给他的那根旌节,他却从不离身。 当他的气节之花盛开于苍凉的北海时,那里,不是春天。 是啊,那里从来就没有春天;有的只是饥寒,只是凄凉,只是归国无期的怅惘。 就这样,他在那里耗费了十九年。 十九年,风华早逝,英雄垂暮。 三 苍天终究还是不忍心了,他把苏武接回了长安。 我们不敢想象,也不忍想象,当苏武白发飘拂、步履蹒跚地行走于长安的大街上时,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十九年,岁月染白了他的黑发,时间压弯了他的脊梁,唯一不变的,只有他的心,还有他手中那根早已磨光了牛尾毛子的旌节。 当英雄少年、中国古代的头号战神霍去病金戈铁马,北击匈奴,所向披靡,封狼居胥山之时,他的精忠之花盛开于赫赫战功中,盛开于春风得意里。 但千载余情,揭开岁月的尘封,最璀璨夺目的,还是苏武那朵绽放在北海风雪中的民族气节之花,盛开在人类精神苑地中的笃信坚守之花。 但那里,没有春天。 |
试题分析:立意:从生命阶段上看,有人早慧,少年得志。如少年宰相甘罗、雄姿英发的周郎。少年心事当拿云,他们心怀凌云之志,年轻的生命如春花般绚烂;而有人则大器晚成,如八十拜相的姜尚、六十创业的肯德基。他们是老当益壮,用生命的云翳,来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少年得志,固当堪羡。大器晚成,亦实可嘉。从这个意义上看“花开不只在春天”这个含蓄的话题就可以转化成“少年得志”与“大器晚成”。 从人生处境上看:有人身处顺境,青云平步;有人经受人生的严冬,却越挫越勇。这就需要我们有坚韧之志、耐得寂寞之定力,也需要我们有变通之智,化苦水为美酒之诗意情怀。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懦弱者选择的是痛苦、绝望、逃避;而坚强者则能在生命的盐碱地里开出美丽的花。几米的《希望井》中有这样一段话:“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环境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含蓄的话题又可以转化为“环境与成材”。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一年既然分为..”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写作策略:
①引: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