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树上的叶子说:“这来又变样儿了,你看,有的是抽心烂,有的是卷边焦!”“可不是,”答话的是我自己的心:它也在冷酷的西风里褪色,凋零。这-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树上的叶子说:“这来又变样儿了,你看,有的是抽心烂,有的是卷边焦!”“可不是,”答话的是我自己的心:它也在冷酷的西风里褪色,凋零。这时候连翩的明星爬上了树尖;“看这儿,”它们仿佛说:“有没有改变?”“看这儿,”无形中又发动了一个声音, “还不是一样鲜明?”——插话的是我的魂灵。
我们的社会、人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但也有一些是恒久永存或必须坚守的。请以“变与不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那年冬天
◆高音
和往常一样,那年的冬天依然很冷,第一场雪就是在夜里悄悄地落下了,走
在雪中,被白色的光亮所包围,人也显得格外精神,却总是感觉很冷、很冷……
女孩原本是不喜欢冬天的,因为她从小身体就不怎么好,从记事起,冬天里,几乎从开始到最后都是在感冒中度过的,总是昏昏沉沉,天天像沉睡去了一般,那些平常的药,对她来说,根本不起一点作用,所以渐渐地她也习惯了这些,习惯了感冒。
女孩参加工作了,却不能在父母身边,她学会了独立,学会了照顾自己,女孩终于长大了,慢慢地脱去了幼稚,但每当一个人寂寞的时候,或者因为寒冷身体不适的时候,她不由得还是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家中的温暖,对于游子来说,从心底最渴望的也许就是一份关心和温暖吧。
女孩独自在雪中漫步走着,也许是因为她对寒冷的惧怕,加深了她对雪中浪漫的追求,她喜欢看着雪花静静地飘落。忽地一个身影跳到她的面前,很吓了一跳,原来是她最好的朋友。几年来,她们一直保持着一种很好的友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有了好友的陪伴,便不再孤单了,她们互相关心着对方最近的发展,不知不觉身后全留下她们俩的脚印,好友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从包里面掏出来一个东西,非得让女孩闭上眼睛,女孩很乖地把眼睛闭上了,好友把一个暖融融的东西围到了她的脖子上——是围巾,女孩睁开眼,看到了一条很漂亮的带着小花的围巾。
好友看着很惊奇的她,说是专门为她赶织的,对她,好友再了解不过了,身体不好,还很任性,一个人不好好在家呆着,总喜欢往外跑,希望女孩以后工作和出去玩时能带上围巾,至少能抵挡一点儿寒冷,不至于总是感冒。
女孩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心里所流动的,不只是感动,更多的是温暖吧。如今的社会,人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虚伪,似乎除了父母和爱人,就再也找不到肯用心人了,常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此刻,她的知己就在她的身边,时时刻刻地关着她,而她始终都是幸福的。
从那时起,女孩永远记住了那个雪天,记住了落雪中的美丽……
【点评】在人们把利益看得越来越重的社会,两个女孩的友情就如沙漠里的绿洲更显得珍贵。这对于那些只顾邀功逐利,情感越来越麻木的人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真正的朋友,也许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默默的关怀,一个善意的微笑,或者就是在你需要的时候,递上一杯温暖的水,他也许不会“锦上添花”,可是绝对会“雪中送炭”。
那时,多盼望星期天啊!盼着爸爸给我烤鞋垫,妈妈给我焐手,盼着桌上有个大苹果……
往事、爸爸和画
◆王小妮
总是觉得,小时候,爸爸很喜欢我,很慈祥。可后来,他总跟我找别扭,脾气真坏。现在,什么都过去了,可我却不能忘记这些事。
一个冬天,我们全家都搬到了农村,一家老实的农民给我们倒出了里屋,他们全家八口住在外屋。学校离得很远,费了好大劲,我被允许住校了,小孩子懂什么呢?我只感到自由新鲜。没意思了,就趴在破书桌上,给城里的几个好朋友写信或者画张画。
那时,我多盼望星期天呵!盼着爸爸给我烤鞋垫,妈妈给我焐手,盼着桌上有个大苹果。
那是个最普通的星期天,爸爸看到一个没有填上地址的信封。我抢着告诉他:“别动!那是我的画,明天要邮。”爸爸猛地放下手里的菜刀,向我喊:“什么,你想投稿!给我撕了!’’干么!生这么大的气,我的心一下子冷得跟窗户纸外面的天一样了。
投稿?对,我极矮极矮的时候,画过一个小女孩儿跳皮筋,爸爸像得了宝贝但的,把它装在一个大信封里,说是寄给《小朋友》。那是他干的,他才会投什么稿呢!再说,凭什么让我撕了它!
反正爸爸变坏了。和过去对我好的老师、同学一样变坏了。我使劲地哭。到现在我也没向爸爸解释过。我没有投稿,我是个犟孩子。不过,我不知道:那个冬天,对爸爸妈妈来说是多么寒冷!
我也没想过,在我们搬到农村之前的两年里,爸爸和妈妈到哪儿去了,他们怎么那么瘦那么难看了。
过去,我缠着爸爸玩儿,他总说,爸爸在写非常好玩的东西,别打搅爸爸,可后来,有一天我回家看到满屋纸片,爸爸好像气冲冲地说:我不该读书,不该识字……
我是个犟孩子,我还要画,要气气他。有时,爸爸说我;有时,他叹气;有时,又不吭声;还有时,默默走到我背后,准是看了好几眼。
我们家又搬回城里了,爸爸的脾气还那样。晚上,我刚刚把向同学借来的石膏眼睛摆正,他就开始了:“快点睡,明早还要挤汽车。”“你不要眼睛了。”我说:“不。”他重复了几遍,气了。于是,四野漆黑了(我们只有一间小屋)。远处,别人家的灯光一闪一闪地,我想,别人多好哇,都有一个好爸爸。我要抗议!我望着墙上那有眼无珠的石膏,累了,睡着了,我很犟,谁也不能把我劝上床。
我做了许多梦,全是可怕的梦。
爸爸的头发白了,他开始像每一个老年人一样硬是同我唠过去的事,磨磨叨叨的(不过,我们谁也没有提画的事)。
爸爸的头发白了,当他搬个小凳子,坐在我的面前时,我总想,这就是当年逃出敌占区,参加了我们的队伍的那个青年学生吗?这就是扛着三八大盖,攻下了我们这座城市的那个战士吗?爸爸的头发白得很快,白得很多……
我还是个犟孩子,我没有画成画,可我总想写什么,爸爸的同志说,是呵,有其父必有其女。不过,爸爸帮助过我吗?也许?不是从正面。这篇散文又没有同他商量,便要寄走了。
爸爸!
【点评】“有其父必有其女”,倔强的女儿和父亲,像是有着永不调和的感情鸿沟,可女儿文章中的字里行间,却又流露出对父亲无限的依恋和牵挂。父亲在“文革”中受到的迫害使他对女儿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只是不想女儿受到伤害,这种亲情夹杂在时代风云的变化中更显得弥足珍贵。
吊在井桶里的苹果
◆丁立梅
古一句话讲,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说的是做女儿的,特别亲父亲。而做父亲的,特别疼女儿。那讲的应该是女儿家小时候的事。
我小时,也亲父亲。不但亲,还崇拜,把父亲当成举世无双的英雄一样崇拜。
那个时候的口头禅是,我爸怎样怎样。仿佛拥有了那个爸,一下子就很了不得似的。
母亲还曾“嫉妒”过我对父亲的那种亲。一日下雨,一家人坐着,父亲在修整二胡,母亲在纳鞋底,就闲聊到我长大后的事。母亲问,长大了有钱了买到东西给谁吃啊?我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给爸吃。母亲又问:那妈妈呢?我指着一旁玩的小弟弟对母亲说,让他给你买去。哪知小弟弟是跟着我走的,也嚷着说要买给爸吃。母亲的脸就挂不住了,继而竟抹起眼泪来,说白养了我这个女儿了。父亲在一边讪笑,说孩子懂啥。语气里却透着说不出的得意。
待到我真的长大了,却与父亲疏远了。每次回家,跟母亲有叨不完的家长里短,一些私密的话,也只愿跟母亲说。而跟父亲,却是三言两语就冷场了。他不善于表达,我亦不耐烦去问他什么。无论什么事情,问问母亲就可以了。
也有礼物带回,却少有父亲的。都是买给母亲的,衣服或者吃的。感觉上,父亲是不要装扮的,永远的一身灰色或白色的衬衫,蓝色的裤子。偶尔有那么一次,学校开运动会,每个老师发一件白色T恤,就挑了一件男式的,本想给爱人穿的,但爱人嫌大,也不喜欢那质地。回母亲家时,我就随手把它塞进包里面,带给父亲。
我永远忘不了父亲接衣时的惊喜,那是突然间遭遇的意外啊。他脸上先是惊愕,而后拿着衣服的手开始颤抖,不知怎样摆弄才好。笑半天才平静下来,问怎么想到买衣服给爸的?
原来父亲一直是落寞的啊,我忽略太久太久。
这之后,父亲的话明显多起来,乐呵呵的,穿着我带给他的衣服。三天两头打话给我,闲闲地说些话,然后好像是不经意地说一句,有空多回家看看啊。
暑假到来时,又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在电话里很兴奋地说,家里的苹果树结很多苹果了,你最喜欢吃苹果的,回家吃吧,保你吃个够。我当时正接了一批杂志约稿在手上写,心不在焉地回他,好啊,有空我会回去的。父亲“哦”一声,兴奋的语调立即低了下去,是失望了。父亲说,那记得早点回来啊。我“嗯啊”地答应着,把电话挂了。
一晃近半个月过去也,我完全忘了答应父亲回家的事。一日深夜,姐姐突然有电话来,姐姐问,爸说你回家的,怎么一直没回来?我问,有什么事吗?姐姐说,也没什么事,就是爸一直在等你回家吃苹果呢。
我在电话里就笑了,我说爸也真是的,街上不是有苹果卖吗?姐姐说,那不一样,爸特地挑了几十个大苹果,留给你。怕晒坏,就在井里用桶吊着,天天放井里面给凉着呢。
心被什么猛地撞击了一下,只重复说,爸也真是的,就再也说不出其他话来。井桶里吊着的何止是苹果,那是一个老父亲对女儿沉甸甸的爱啊。
【点评】父爱,向来都会在有意无意间被忘却。因为父爱深沉而隽永,如同春雨滋润大地般无声无息,宛如古井深处那不枯竭的泉眼,无论春夏秋冬,总会渗出甘露。在我们尚未觉察之时,它已微妙地化为井壁上的液滴,奉献自己滋润干枯。为父爱腾出空来,常和父亲沟通亲近。不要等到泉眼枯竭,才想起他曾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头。
安与危
——居安思危,危中求安
国家,多么神圣而美好的名词。然而,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都无法回避“安与危”的困扰。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要在危中求安,居安思危。
历史的车轮碾过大地,秦砖汉瓦倾诉着曾经的恢弘,从它们的低诉中,我们明白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经济文化的繁荣,更需要一份“危中求安,居安思危”的警惕之心。
危中求安,让全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然前行。危难之中,我们拥有不做亡国奴的决心,我们有捍卫祖国的热情,我们有追求安定生活的信念。所以,我们不低头,不怕死,只因为我们“危中求安”。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危中求安,就像心中理想的高塔,向黑暗之中的启明星,让我们披荆斩棘,捍卫祖国的主权,让危转为安。
居安思危,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清醒,一种勇于承担的责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心灵的诉说的背后承载着多少王朝的兴衰史。近代历史的教训也足以让我们警惕。如果不是清王朝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如果能够认识到世界的变化,国家的危机,相信火烧圆明园的悲剧将不会出演,中国也不会在任人宰割后仍麻木不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但在和平的背后隐逸(隐匿)着许多危难,中国应“居安思危”。面对“台独”“藏独”等分裂势力,我们要用正义感化他们;面对西方国家的挤压,我们要用强大战胜他们;面对腐败的官员,我们要用清廉教化他们……居安思危,让我们的民族,让我们的国家因此而挺拔!
危中求安赋予我们坚忍,让我们在信仰理想的地平线上看到“安”的曙光;居安思危,是良药,更是一种稳重,它能让阳光永存!
不管前行的道路上有几多挫折,“危中求安”和“居安思危”是我们必胜的法宝。让我们共同唱响国歌,不论是在苦难危险时期,还是在安定时期,我们都会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作文点评】
本文可以得58分。紧紧围绕“安”与“危”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行文思路流畅,中心明确,结构严谨,语言丰富充实,清晰简练,体现出一种关心时事、热忱爱国的情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