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理想与现实博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为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场上的姑娘们

  编者按

  无论是大运会后国人对竞技体育学生力量的刮目相看,还是“前体操冠军卖艺乞讨”相关新闻余音不断,都使“体教结合”再次被拉入公众视野。

  同样被公众关注的,还有一只曾经默默无闻的篮坛“黑马”——代表中国女篮出征此次大运会的北京师范大学女子篮球队,虽然以第十名的成绩告别了大运会赛场,但这支近年来成长为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三冠王”的队伍,还是因其“纯学生军”身份,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然而,获得荣誉之后,与探索了20多年的“体教结合”一样,这支队伍陷入了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思考。本文作者走近这支队伍,了解其成为“黑马”的秘密,并一探其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博弈。虽然,北师大女篮队相比清华跳水队、北理工足球队等早已被公众熟知的王牌“学生军”在成绩上仍有不小差距,但探究这支“黑马”作为“非特区”的经验及困惑,得以让我们从更加普适的视角出发,思考遭遇体制瓶颈的“体教结合”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特约撰稿 祁雪晶 黄昕宇

  篮坛新秀的诞生

  下午3点,邵婷走进她再熟悉不过的训练场。

  防守脚步、快攻配合、2对2防守反击演练……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节奏越来越快,体育馆里球鞋摩擦地面的声音愈发急促密集起来。邵婷和队友们的汗水浸透了头发,面颊泛红。

  休息时间到了,姑娘们聚在一起聊天:“美国女篮的斯坦福姐妹花太牛了,为斯坦福拿到了历史上第一个美国大学体育总会冠军。”“那些参加大运会的外国运动员,以后有的人可能会成为下一个乔丹、伍兹,更多的人可能会当上医生或者律师呢!”

  从姑娘们的谈话中或许可以看出,这群年轻人与职业运动员有着些许不同。

  没错,她们不久前刚从深圳大运会赛场归来,是地地道道的“学生军”。

  她们所在的队伍是北京师范大学女子篮球队。这支队伍近几年表现抢眼: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中,北师大女篮破天荒地闯入决赛,又一鼓作气战胜决赛对手,摘得桂冠,一鸣惊人。2010年,北师大女篮队又以稳健的发挥再一次登上CUBA冠军领奖台。今年8月,中国大运女篮代表队以北师大女篮为班底组队,成为北师大女篮队的另一项骄傲。

  女篮取得的突破性成绩,让北师大人倍感珍惜,因为北师大人对篮球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北师大体育学科历史悠久,是我国高校成立最早的体育院系之一。1921年,北师大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有4名学生入选中国篮球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并取得冠军。上世纪20年代中期,北师大“五虎”(李洲、金岩、佟复然、金德耀、赵逢珠)在京城篮坛名震一时。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北师大的篮球项目逐渐归于沉寂。

  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中国“体教结合”之路由此开端。

  正是在此背景下,2001年,北师大女篮队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一支高水平运动队正式组建,此后经10年努力,终于迎来今日的成绩。

  让北师大人力挺女子篮球队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队员们的“土生土长”。

  以篮球队队员邵婷为例,这个在本届大运会上表现抢眼,被球迷公认为中国女篮“明日之星”的小姑娘,当年以高分考入北师大,就读教育管理专业。邵婷进校后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和普通同学合住一个宿舍。1米83的她除了身高,其他方面看起来和同学们没什么不同。年轻姑娘都爱美,邵婷也喜欢买衣服,经常穿得漂漂亮亮地和同学一块出门逛街、吃东西,拍各种搞怪俏皮的照片。

  “姑娘们就在我们身边,课堂上能见到,自习室里能见到,食堂吃饭也能见到,她们是真正从我们身边成长起来的。女篮比赛时,姑娘们总不乏拉拉队、亲友团。”北京师范大学女子篮球队教练李笋南这样解释女篮队为什么在校园里这样“红”。

  女篮队员们也十分争气,李笋南介绍,她们在各自的学院里都是文体骨干,很多人曾经担任院系学生会干部,大部分队员获得过体育单项奖学金,还有人在全国和北京的比赛中获得过体育道德风尚奖,一些姑娘在毕业时还被评为优秀毕业生,100%的队员获得了学士学位,多人被推荐继续攻读研究生。如今,她们已成为北师大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黑马”如何炼成

  这样一支学生味儿十足的队伍,如何在赛场上取得骄人成绩?教练李笋南说,这背后是多年的艰辛与坚持。

  10年前,师大女篮刚成立时,是大学生篮球联赛里一支默默无闻的普通球队。一年又一年,总在称霸CUBA近10年的“霸主”天津财经大学女篮队的阴影下,和其他球队争夺着东北赛区仅剩的另一个晋级名额,最后也总在赛区的三四名间徘徊。

  建队初期,北师大篮球队条件艰苦,基本处于“三无”状态。没有经费支持,没有专业技术指导,甚至连最基本的训练场地也没有,只能在体育课和大型活动间歇钻空子、打游击。“女篮在训练时间和训练水平上,与其他高校的篮球队都无法相比,更别说职业运动队了。”回想起2002年刚刚接手女篮时的情景,李笋南感慨不已。

  虽然条件艰苦,但北师大女篮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在高校体育界,普遍存在一种看法,就是“体教结合”着眼于培养文化素质与运动水平“双高”的学生运动员,更多时候听起来是个很美的目标,但要达到非常困难。

  一般来说,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分几种情况。第一种是无需参加高考直接入学的,这样的学生必须是在国际比赛中取得过突出成绩的国际健将;第二种是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高考分数只需达到正常入学标准60%左右即可。这两类学生体育成绩非常好,但学习就很难保证了;第三种是高考分数适当降低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学习基本可以保证,但运动成绩又很难与前两种相比。

  在北师大篮球队,多数学生都属于第三种,也就是业界认为最容易“双输”的那种情况。如何处理好训与学的关系,收获“双赢”,成为摆在北师大女篮队面前的第一道也是关键性难题。

  “北师大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的是大学生运动员,不是运动员大学生。”李笋南说,“姑娘们走进校门,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高效安排学习和训练。既要保证每天三四个小时的训练,还要有五六个钟头呆在课堂上,并要坚持自习、自己安排日常生活。”

  为了保证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学习,北师大作出了严格规定:学校特招运动员必须在校学习4至5年。可适当延长学制,按计划修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方可毕业。只有在取得优异成绩时,才可以在其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考试中适当加分。因为比赛错过考试需要补考。如果有旷课等情况发生,可能被勒令退学。

  兼顾打球和学习,绝非易事。邵婷记得,赛季末高密度的赛程常常很不巧地和期末考试“结伴而来”,这时,她和队友们就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2009年CUBA总决赛第二场比赛当天,邵婷正好有一场考试,便只好通宵背书,以求第二天考试比赛两不误。

  这样一来,队员们的训练时间十分有限。教练李笋南说,为了保证竞技水平,就一定要从效率上入手。为此,李笋南在执教中尽量压缩单纯的体能训练,集中抓技战术演练,在对抗练习中同时提高体能锻炼量,并在过程中紧抠细节,巩固基本功,训练中强调高度集中注意力、抗压能力、执行力的锻炼。

  同时,体育科研也为女篮提高竞技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北师大高水平运动队负责人王长权介绍说:“目前,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和5个硕士点,具备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条件,也为女篮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邵婷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前五,这让许多同学觉得不可思议。而邵婷认为,正是学校在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和篮球队的科学训练,让她在学业成绩与体育竞技水平上都有了自信。“国际象棋冠军谢军老师是我的榜样!”邵婷说。

  在进行软件建设的同时,北师大注重提升硬件水平。

  2007年以来,学校在经费上由原来每年投入10万元,提升至每年50万元,以保证运动队的正常训练和比赛的必备费用。高水平运动队有世界和全国大型比赛任务时,学校拨专项经费加以资助。

  近年来,学校在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的总投入更是高达2亿元。2008年邱季端体育馆正式投入使用,北师大女篮结束了近8年的游击战,有了自己固定的训练场馆。一支负责运动队管理、运转的队伍也逐渐建立完善。

  在李笋南看来,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高校里的许多顶尖球员已经完全达到了职业队员的竞技水平,这是因为中国高校篮球有较成熟的联赛CUBA的带动。男子篮球方面,目前已经向职业联赛输送了十几位学士球员和硕士球员。来自清华大学的男篮国家队员刘子秋正是其中代表。女篮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篮球项目在高校开展竞技体育、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方面获得了其他项目无可比拟的优势。

  成为“黑马”之后

  不久前,好消息再次传来——2013年,北师大女子篮球队将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运动会。“以前,我们觉得全运会距离我们很远,都是职业球员参加的,但现在,女篮队员们确实获得了2013年去沈阳参赛的机会,这证明她们也能打到职业队的水平。”李笋南说。

  然而,这支“黑马”队伍在不断证实了自己的实力后,与很多挣扎在“体教结合”理想与现实矛盾之间的学校一样,面对着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难题。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若想获得进一步发展,生源质量至关重要。以往的招生形式主要是考生自己报名,再由学校进行专业测试,也有一些职业运动员退役后进入高校。但如今,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们开始主动出击,北师大的高水平运动队也已经与北京先农坛中学、河北石家庄二中、长春吉林二中等学校建立了固定的招生联系。可现实中,综合性中学和体育专业类中学在处处“抢人”,大规模的正规中学联赛也没有形成,高校招生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走一步看一步。

  除了选拔机制须进一步科学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人才上行通道还有待突破。比如,邵婷获得了参加国奥队选拔集训的机会,一旦在集训中表现出色,将成为国家队的一员。职业生涯的开端,似乎就在一步之遥。但是让李笋南担忧的是,邵婷的“出身”不好,国奥队不一定愿意给高校运动员参赛资格。北师大女篮队里有三四名队员受到过职业球队邀约,但李笋南建议她们慎重考虑。“我并不是不鼓励队员走职业体育这条路,是要她们对自身条件有清晰的考量。”

  此外,就算高校有相对成熟的运动队,其身份也决定了这些队伍极难争取到职业水平的比赛参赛资格。

  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如何进一步突破也是一个难题。“无论是培养运动员还是培养大学生,都是一个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化’和‘化人’的过程。”自称“学院派”教练的李笋南坚持认为,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和高校教育本质上都属于教育事业。体育的本质要求在培养运动员时,要为其将来的发展着想,注重其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美国和很多发达国家发展体育项目就是从大学联赛中选拔优秀运动员,这种机制的本质就是以每个运动员的人生发展为核心。“因此,我们倾向于选择一些来自普通中学的孩子,他们的文化课成绩可以有保证。”这样的坚持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毕竟,邵婷的成功属于个例,大多选拔自高中运动队的学生与经历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相比,技战术基础都很难达到要求,必须从头开始一点点培养。

  由于大学运动队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的缺陷而导致的人才浪费及体育特招录取名额的浪费,也让人感到可惜甚至担忧。对于那些体育特招生,能进入高水平运动队算是好的。很多高校里还有许多非高水平运动队项目的体育特招生,他们无法在大学得到专业水平的训练,体育特长荒废了,更不用说将体育作为未来的职业。同时,在这种招生体制下,体育特招生中的绝大多数学生练习体育专项的目的是升学,一旦进入大学就认为目标已经完成,之后如何规范和保证他们在高校中继续训练,目前在多数高校并没有成文的规定。